CFG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CFG桩通过调整水泥掺量及配比,其强度等级为C20,是介于刚性桩与柔性桩之间的一种桩型。CFG桩和桩间土一起,通过碎石褥垫层形成CFG桩复合地基共同工作,故可根据复合地基性状和计算进行工程设计。CFG桩一般不用计算配筋,并且还可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和石屑作掺和料,进一步降低了工程造价。

1瓶颈桩

瓶颈桩(也称缩颈桩)是灌注桩较具代表性的质量问题。缩颈一般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上,地表杂填土层与饱和的淤泥质软粘土层处容易发生。由于套筒在该土层产生的振荡作用,使混凝土不能顺利灌入而被淤泥质土填充进来,桩在该处形成缩颈。当拔管速度太快,灌注的混凝土受沉管扰动的饱和淤泥挤压,当压力大于混凝土的自重时,产生径向变形,形成不同程度的缩颈,也有因拔管速度快,又没有及时观察每拔高1m,混凝土的充盈系数是否大于1.1而出现缩颈。

预防措施:施工中必须根据试桩成孔中的观测记录,特别是地下水位下上层滞水层饱和淤泥的部位,要采取“密击慢拔”工艺,控制拔管速度每分钟不大于0.8m,同时,加大管内混凝土的自重压力。

2断裂桩

断裂桩(也称为分离桩)是指桩身局部分离,甚至一部分没有混凝土,或桩身的某一部位混凝土坍塌,在坍塌处没有混凝土。断裂桩水平裂痕常见呈水平状或略有倾斜,一般贯通全截面,位于硬土层交接处。

避免措施:开工前制定打桩方案,明确桩架行进路线,采取跳打法施工,跳打时,必须等相邻成型桩达到设计强度60%以上方可进行。

3吊脚桩

吊脚桩(也称悬空桩)是指桩端混凝土没有牢固支撑在下卧层基土上,或在桩尖混进地下水和水泥浆等形成软弱底层,从而减少了桩的断承力。造成吊脚桩的主要原因是沉管桩尖瓣进入硬土层,受土压实或被粘性土粘牢;拔管时活瓣没有张开,管内的混凝土拒落;有时桩端混入泥浆等造成桩端无混凝土而吊空。

预防措施:审查地质勘探报告,熟悉各层土质情况,打桩施工前,每一单位工程宜选定1-2根桩作打桩工艺测试(试桩),以便观察成孔中有没有缩径、塌孔、回淤等情况及具体部位,并制订好保证桩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施工时应做到先振动再拔管,每拔高0.5m时,要检查浮标,探测管内混凝土确已流出后,方可继续拔高0.5m,再反插一次,确保桩端的混凝土更密实。

4蜂窝桩

蜂窝桩(也称孔洞桩)是灌注桩经常遇到的问题。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影响深度不一,有时空洞深度60-70mm,它的危害是降低桩的承载力,严重的甚至无法弥补,只能报废。这是由于在粘土地基中央有一层或数层较薄的含水土层,灌注的混凝土级配不合理,粗骨料过大,和易性差,无法注入造成。在没有钢筋笼的部位,更容易造成混凝土空洞。也有因混凝土缺少压力,扩散性小,又被扰动的泥水挤压混凝土中而隔断的。地基规范规定,素混凝土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mm,钢筋混凝土桩身粗骨料不宜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1/3,塌落度60-80mm。

预防措施:现场施工中要控制混凝土中的石子最大粒径不超过上述规定。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要考虑掺外加剂,如减水剂、润滑剂、早强剂的影响,可掺10%-15%粉煤灰,以增加管内混凝土的润滑性与和易性。

5夹泥桩

夹泥桩分桩尖夹泥和桩身夹泥二种情况。夹泥是当桩管沉至硬土层或粘性较大的土层进行抽管,桩尖活瓣没有张开,或每当提管0.5m的高度或拔管速度太快,将桩管进行反插,但当地下水位高或碰到饱和的黏土层和淤泥层时,因反复反插或拔管速度太快导致桩尖和桩身混凝土完整性和桩的端承力。根据地基规范:桩管灌满混凝土后,先振动再开始拔管,每次拔管高度0.5m-1m,反插深度0.3m-0.5m。在拔管过程中,拔管速度应控制不大于0.5m/min。

预防措施:当桩管提升穿过泥夹层时,应放慢拔管速度,并减少拔管高度和反插深度,在高流量淤泥中不得采用反插法。此外,拔管应用浮标测量,随时观察桩身混凝土灌入量,发现灌注桩径小于设计桩径,可考虑为发生夹泥桩,应立即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