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比设计是根据现场施工特点在混凝土最大密实度理论的基础上,考虑集料比表面积对起润滑作用的浆体数量的影响,根据工艺特点,使填满集料孔隙外提供混凝土工作性的过剩浆体量最佳、性能最优的过程。配比设计应优先采用正交法设计统计分析技术确定合适的各配比参数,提高工作效率。
(1)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时,关键要考虑的是水泥的价格比集料的价格贵得多,因而,所有可能采取的步骤都首先应该是用以减少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泥用量,并满足工艺性和工程技术性能;
或者用价格更便宜的磨细材料(如粉煤灰、矿渣、高岭土等)替代部分水泥用量并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主要性能特征,以此来提高混凝土性能,降低混凝土造价;
(2)从结构的安全角度出发,强度等级应作为最低强度。由于材料、拌和方法、运输、灌注以及混凝土试样的制作、养护和测试等各方面发生的波动,按照统计学原则,为保证达到工程设计强度的概率满足规范规定要求,则混凝土设计强度必须有一定的富余,该富余值应与混凝土的生产控制水平相联系,即一定阶段同规格混凝土的强度变异性即标准差决定。
技术上要求的工作性与现场结构类型、运输及密实方式相关,要想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就必须与现场施工工艺控制水平相联系。在配比设计计算中,配制强度应是试拌或施工平均强度,因此,控制材料稳定、计量精密、拌和规范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前提和基础;
(3)工作性是混凝土的重要性质,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通常用新拌混凝土的黏聚性、保水性和坍落度、扩展度以及它们的经时变化来衡量。
当集料棱角减少、表面粗糙颗粒减少时,混凝土的工作性会有所提高:混凝土中微气泡含量适量增加时,混凝土流动性会有所提高,但含气量应控制在3%~6%范围内;否则,对强度影响较大。
黏聚性与施工时的振捣易密性和实体及外观质量密切相关,设计拌和物工作性的重要依据是混凝土的坍落度(稠度)不应超出运输、浇灌、捣实和抹面的需要。
混凝土流动性在运输或灌注时间较长或气温较高时,必须事先确定经时损失能满足要求的配合比。
工作性差的混凝土,易产生离析、泌水、坍损快等有害现象,不仅使施工难于灌注和捣实,增加施工费用,而且使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外观质量变差;
(4)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首先要考虑混凝土的骨料级配,在相同条件下,良好的骨料级配其孔隙率最小,拌制的混凝土在一定坍落度下所需的用水量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