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传统校园环境已经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局限性,这将给未来小学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校园建筑,不仅要达到达到功能和安全的严谨,还要融合文化建筑的品味及活泼的校园气氛。本文讲述的是小学建筑设计时应注意的方面,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小学教学主体建筑设计
1、教学建筑的主要朝向
应选择当地最佳的朝向或者接近当地最佳朝向的建筑间距。学校建筑中对建筑朝向要求较高的有:普教,阅览,办公,宿舍;一般要求的有:自然教室,食堂,多功能厅,科技活动;要求较弱的有:储藏,器材,厕所。在做小学建筑规划设计时,要根据自身需要,注意把握各种功能房间布置的先后顺序。与此同时还要需考虑到建筑物对于地理位置、日照、隔声、隔热、采光的要求,在设计时要根据具体需要以及建筑规范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布置。
2、建筑防火、日照间距
为了改善建筑室内的卫生条件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应该将建筑物建筑在不易受到遮挡并且可以直接的接受太阳光照射的位置,这就需要前后两建筑物间留有适当的距离,来满足建筑对日照的需要的,建筑日照标准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满窗日照为2h,建筑防火间距应当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建筑防噪间距
小学教学楼和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的长边对应,其间距不能小于25m;教学楼的长边和运动场的间距也不能小于25m;若办公楼、图书馆、实验楼等建筑的长边相对间距不可小于15m。
4、教学区主体的建筑应当考虑地形来布置
要有良好的朝向、采光、通风、隔声等效果,应当更符合建筑规范以及中小学校园各项功能分区要求,合理的组织布置给水、排水、供电、环保、防雷以及照明,除此之外还有智能系统(包括闭路电视,通讯,计算机校园网络,广播,防盗报警电视监控系统)。
5、建筑物的通风、保温隔热等
夏季的防热应当采用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方法。建筑物向阳面,尤其是东、西方向窗户,应当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在小学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建筑外廊、阳台和挑檐等等处理方法来实现遮阳的目的。加强屋顶、东西墙保温隔热措施,建筑围护墙体可考虑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传热系数较低的建筑材料。
小学建筑总平面设计
总平面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十分注重教学楼与校园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为小学生提供室外活动空间和运动场地。规划设计中将运动区和教学区分开,将建筑物布置在校园用地的一侧,并运用“某形状”的教学楼体形,为学校创造一个更大的室外运动空间。在运动区与教学区用绿化带分隔开,这样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起到了降低噪音的作用,也为今后开展室外科学活动和课间休息提供了空间。
总平面设计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教学用房不应设在四层以上。
(2)小学至少应有一间科学教室或生物实验室的室内能在冬季获得直射阳光。
(3)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5米。
(4)小学应在校园的显要位置设置国旗升旗场地。
设计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的注意事项
小学校的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包括: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室及其各自的辅助用房。
其中专用教室又包括科学教室、计算机教室、语言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体育建筑设施及劳动教室等;而公共教学用房则包括合班教室、图书室、学生活动室、体质测试室、心理咨询室、德育展览室等及任课教师办公室。
各教室前端侧窗窗端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米,窗间墙宽度不应大于1.2米。教室前端侧窗窗端墙的长度达到1.0米时可有效避免黑板眩光,而过宽的窗间墙会形成光线无法照射的暗角,暗角处的桌面亮度过低,学生视读困难。教学用房的窗玻璃不得采用彩色玻璃,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5。普通教室最前排课桌的前沿与前方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2米,最后排课桌的后沿与前方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8.0米,普通教室内纵向走道宽度不应小于0.6米,沿墙布置的课桌端部与墙面或壁柱、管道等墙面突出物的净距离不宜小于0.15米,前排边座座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度。专用教室也应根据规范要求合理布置,在此不一一赘述。
行政办公用房包括校务、教务等办公室、档案室、会议室、学生组织及学生社团办公室、文印室、广播室、值班室、安全监控室、网络控制室、卫生室(保健室)、传达室、总务仓库及维修工作间等。
在此重点说一下几个特殊用房的注意事项:
(1)广播室的窗应面向全校学生做课间操的操场
(2)卫生保健室应设在首层,宜临近操场,并方便急救车就近停靠。卫生室内应设洗手盆、洗涤池、电源插座。卫生室宜朝南设置。
生活服务用房包括饮水处、卫生间、配餐室、发餐室、设备用房等。
(1)教学楼内应每层设饮水处,饮水水嘴数量应按每40——45人一个,饮水处前应设置等候空间,等候空间不得挤占走道等疏散空间。
(2)教学楼内应每层均设男女学生卫生间和男女教师卫生间,此外因为学校属于公共建筑还应设施无障碍卫生间。洁具数量应满足规范规定数量,在此不多赘述。学校卫生间应设前室,且男、女生卫生间不得共用一个前室(此条很容易被忽视)。
小学建筑安全设计及防火疏散
小学生都是未成年群体,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小学建筑必须满足以下安全措施:
(1)临空窗台的高度不应低于0.9米;
(2)上人屋面、外廊、楼梯、平台、阳台等临空部位必须设置防护栏杆,防护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米,防护栏杆最薄弱部位处承受的最小水平推力应不小于1.5kN/m。
(3)疏散通道、教学用房走道、各类有给水设施的专用教室和生活服务用房的楼地面均应采用防滑构造做法。
(4)疏散通道上的门不得使用弹簧门、旋转门、推拉门、大玻璃门等不利于疏散安全的门。
(5)各教学用房的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开启的门扇不得挤占走道的疏散通道
(6)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临空外窗的开启扇不得外开。
(7)小学内每股人流的宽度应按0.6米计算,疏散通道宽度最少应为2股人流,并应按0.6米的整数倍增加疏散通道宽度。
(8)楼梯梯段宽度应为人流股数的整数倍,梯段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2米,并按0.6的整数倍增加梯段宽度。每个梯段可增加不超过0.15米的摆幅宽度。小学楼梯踏步宽度不得小于0.26米,高度不得大于0.15米,楼梯的坡度不得大于30度。疏散楼梯不得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楼梯井净宽不得大于0.11米,大于0.11米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9)楼梯扶手当梯段宽度为2股人流时应至少一侧设置扶手,当梯段宽度达到3股人流时两侧均应设置扶手,梯段宽度达到4股人流时应加设中间扶手。室内楼梯扶手高度不应低于0.9米,室外楼梯扶手高度不应低于1.1米,水平扶手高度不应低于1.1米。楼梯扶手上应加装防止学生流滑的设施。楼梯栏杆不得采用易攀爬的构造和花饰,杆件或花式的镂空处净距不得大于0.11米。
小学建筑的环境设计、场所精神、文化氛围
环境质量是当前衡量建筑质量的重要依据,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对环境本身的处理,而且取决于周边环境,因为环境与建筑相互呼应与衬托,彼此衔接与渗透。而且创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正面的熏陶。
在室内,将绿化引入建筑庭院及其内部,形成分散配置的多个怡人小景,达到建筑与绿化的和谐统一,使绿地不再是建筑及组合体以外的专利。环境设计中要注意“静景”与“动景”的协调。所谓“静景”,就是以上所述的在室外、室内所设置的各种设施,从而将诺大的空间细分得更为宜人。所谓“动景”,那就是人及其活动。
环境设计不仅将人引向广场,而且将其引入广场,场内的铺地和小径将人导向广场的各个角落和“综合楼”入口,这样,活动的人便成了建筑“布景”前的动态景观,从而为整体景观注入了生命力,使其更加精彩、动人。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学校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花园。学校和环境一体化的设计就像在设计一个美丽的公园,这一定会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学生的眼睛是最纯净的,他们渴望着在环境中得到信息,那就要求设计师在细节上下下功夫,活泼的建筑形式、灵动的活动场地和教学空间,以及趣味十足的小院景观―― 室外地而铺上一排带着人脚印的卡通瓷砖,草坪上散落着仿“救生圈”形状和字母造型的座椅等都会勾起学牛的好奇心,让学生真心喜欢上他们的校闶。
巧妙的建筑布局设计还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设计师可以通过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创建文化长廊等具有承载文化内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内,设计者不仅可以利用各种手法展现传统和文化,还可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核心景观,通过采用设置文化石或雕塑的方式打造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从而创建校闶的文化独特性。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好途径。在建筑布局和主体设计时,同步进行环境和景观设计,使得设计思想贯穿始终、设计风格协调一致、文化脉络清晰鲜明且具有延续性,让整个校园从内到外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