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建筑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与日俱增。从风险形成看,既有企业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经营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就当前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及其防范作一探讨。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外部风险
1、政策与市场风险。近年来,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其结果表现为:施工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有的项目承接后迟迟不能开工;有的项目业主资金短缺,风险转嫁;投资规模的压缩,影响施工企业的业务拓展。
2、资金风险。主要表现为工程款和各类垫资、保证金无法及时回收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失衡,法制与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巨额应收款无法及时回收。
3、合同风险。许多工程项目业主利用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的机会,迫使施工企业签下不平等的施工合同。比如签订“闭口合同”,材料一次性包死;一些业主没有资金争着上,施工企业为承揽到工程垫资施工。
4、成本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加剧,低价中标的出现,致使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二)内部风险
1、承包体制风险。施工企业是施工合同主体,必须承担履行合同条款的所有法律责任,而在现行项目承包模式下,合同履行实施者是非独立法人的项目部、分公司或承包人。尽管施工企业与项目部或承包个人签订了内部承包协议,但这种协议明显和国家的法规不相吻合,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这样项目部和项目承包人一方面行使企业的权力,另一方面却逃避了法律责任。
2、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施工企业“以包代管”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有的企业在运作工程项目过程中过分地扩大了项目部和项目承包人的自主权。
3、内部控制风险。施工企业从项目承接开始到完工,牵涉到经营、生产、财务等环节。不建立一整套与项目施工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就容易放纵部分项目承包人违规操作,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损失。
4、税收征管风险。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施工企业客观上对项目的管理弱化,加上有些地方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没有发票,假发票泛滥。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因为项目部在工程结束后已经解散,企业很难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追偿。
二、施工企业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思考
1、树立风险意识,完善决策程序施工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并完善项目承接前期的调查、论证与决策程序,摒弃饥不择食的做法,对承揽工作要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
2、完善合同签订评审,重视索赔条款设定首先,要建立合同评审制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现出,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其次,应积极争取运用合同自身具有的保证性条款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最后,要重视分包合同的签订。
3、加强项目班子建设,做好施工过程控制加强项目班子的组织建设,把项目负责等人班子成员纳入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必须经过企业的审查,并在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实施,以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给企业造成信誉和经济上的损失。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施工项目进行定期的巡查。
4、强化项目资金与财产管理,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规定项目部必须按时编报资金使用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和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项目财产监管方面,无论采用何种承包模式,企业的法人地位决定了项目部的财产管理权必须由施工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企业对项目的财产具有知情权、调配权和监督控制权。
5、加强成本管理,增强消化压价让利能力施工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迅速适应建筑市场的环境变化,包括适应市场的价格要求。因此,施工企业应推行目标成本管理,以中标价扣除税金后作为工程结算收入,再扣除目标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项目管理班子要及时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
6、重视工程项目结算管理施工企业往往出现竣工项目结算长期搁置的现象,成立项目结算小组或类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工程项目的结算和清欠事务,以免丧失索赔的法律时效,给企业造成损失。当然,要做好结算工作,施工企业则要在内部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如变更签证、索赔、实物量核对、结算书的编制和送审等,决不因自身的原因而延误结算。
7、加强制度建设,重视过程控制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制度制定后,关键还在于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健全,不能让制度流于形式而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