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无论如何变化也离不开“量、价、费”这三个字,而工程量的计算贯穿整个工程项目,我们以预转固为例,预转固的算量工作会占到整个工作项目时间的50~60%,无论是对于什么水平和从业时间多长的造价人员来说,算量就是个体力活。如何减少造价体力的消耗,缩短算量时间,尤其是减轻经验丰富的员工在“低级”工作的时间耗用。标准化建模可以以两种方式来应用。
第一种应用方式
按构件进行建模,即由专项人员画柱,某栋建筑的柱构件全部完成后移交下一个建模人员进行梁的绘制。建模组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将自己所负责的构件绘制的“出神入化”,但是在我们实际的应用当中却发现该模式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构件绘制的时效性无法保证。建模组的人员水平有高有低,构件绘制的难度有大有小,柱构件一般来说是最简单的构件,但是板钢筋或者节点处理是相对较难的,那么就会导致某构件的绘制要等上一个建模人员完成后才能绘制,在流水绘图的模式中极易造成进度滞后,即“窝工”的发生。
其次“各司其职”的画法使得某些小细节的处理无法到位。二次结构或者节点的处理在整个建模过程当中属于难点,那么梁板构件建模人员是否有必要绘制在梁图或者板图中出现的二次结构或者节点,还是说这些节点由专职节点绘制人员绘制?绘制砌体门窗时是否需要根据节点图调整门窗标高还是只绘制砌体门窗就好?在“各司其职”的模式下极易出现漏画、少画或者返工修改的现象。
再次,在“各司其职”的绘图方式和预转固时间短(一般预转固周期会控制在70-90天)的前提条件下,模型绘制完成即要求进行对量,而该绘图模式导致的是整个项目图纸对于建模(对量)人员来说是支离破碎的,那么在日后的对量工作中增大了“识图”难度,对量人员在对量时需要“重新读图”。
再次,对量过程中的模型修改是按构件修改还是按楼栋修改也是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按构件修改,单一人员耗用时间大,容易使整个项目滞后;按楼栋修改,对量人员不熟悉图纸修改需重新读图修改。如果工程量需大面积重新提取,那么留给提量人员的压力是空前巨大的。
在笔者所在部门经过按构件进行标准化建模后,发现该种方式存在巨大缺陷,在随后的项目中开始采取第二种标准化建模方式。
第二种建模方式——楼栋进行标准化建模
按楼栋建模是传统建模方式,不同的是,笔者所在项目部门单独建立算量中心,主要组成人员是一批毕业后经过半年专业脱产学习的造价新手和几个从业多年算量准确率高的造价熟手。该算量中心专职算量,模型完成后移交部门其余造价熟手,由这些造价熟手进行专业对量。
经过脱产培训的造价新手已经足够胜任一般建设工程的建模任务,在严格时间点的任务划分下,能够及时的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建筑模型,绘制模型过程中算量中心负责人进行模型检查和问题纠偏,保证模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但是该建模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建模和对量的人员不是同一批人员,对量人员只进行了“图纸识图”并没有对图纸进行“深刻理解”,图纸所存在的问题深刻的印在了建模人员脑海中,可惜的是图纸的“深刻理解”并不能移植,即对量时存在图纸的认知偏差。不过对于具备丰富经验的对量人员来说,在短时间内对图纸进行深刻理解想必也不是难事。
在经过实际的项目检验后,笔者所在项目部门开始在全公司推广第二种建模方式。在标准化建模制度下,建筑模型是能够被对量人员在短时间内熟悉并使用起来的,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解决了造价新手在从业前期没有产值、造价经验熟手浪费大量时间在重复性劳动上的问题。
工程造价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房建类工程造价项目,尤其是土建安装模型建立,已经具备标准化和流水化作业的条件,我们应用标准化建模方式就是响应时代发展特点节约人力物力,向管理谋效益,进行造价咨询公司的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