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造价管理因素分析归类,得出影响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有人工、材料、机械、管理与环境五大因素。利用因果分析图法对五大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得出人工因素有熟练工少、技术水平低;材料因素有非标准化生产、构件运输成本高;机械因素有现场吊装机械种类多且笨重、机械协同能力不强;管理因素有施工技术不成熟、管理水平低;环境因素有政策性支持途径不多与自然环境恶劣。由问卷调查法得出各影响因素出现的频数与频率,绘制帕雷特图,从而精准确定影响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主要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改进措施从而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提高造价管理工作效率与工程的效益。
关键词:EPC模式;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精细化管理
1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研究现状
自从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针对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研究遍地开花,百家争鸣。江晖[1]在《降低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的分析及建议》中认为造成装配式建筑造价偏高的主要因素是增量成本,即预制构件的材料成本、生产和运输成本以及安装成本。孙俊玲[2]在《探析装配式建筑造价成本过高的原因》中从设计环节、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及施工环节对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进行全方面的分析研究。熊林、朱伶俐、庄小央[3]在《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认为装配式建筑施工人才与现场管理人才的紧缺是造成装配式建筑造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安凯歌、王晓维与廖小青[4]在《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交易成本研究》中提出装配式构件的交易成本显著影响着装配式建筑的造价管理。高洁[5]在《EPC模式下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研究》中建议将BIM技术运用于设计、采购与施工阶段,可以对装配式建筑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刘东在《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成本管控分析》中建议将造价管理侧重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阶段,通过对预制率的经济分析、限额设计及BIM技术的运用来进行造价管理。邹迎辉[6]在《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研究》中提出EPC模式能够整合现有资源,将设计、采购、施工阶段进行一体化集成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的造价。
2EPC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优劣势分析
EPC模式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E是Engineering设计,P是Procurement采购,C是Construction施工,又称交钥匙模式,一般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即受业主单位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实施全过程或者若干阶段的承包,并在承包范围内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进行负责。EPC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成型并在我国化工、石化领域率先实施,现在美国一半以上工程及国际重大工程均采用EPC模式,我国从2003年至2020年也逐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EPC模式发展的政策文件,尤其是2020年,我国诸多省份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及保障EPC模式发展的政策文件,以保障EPC模式的快速发展,如表1所示。EPC模式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力于其如下几大优点:1)EPC模式采用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减少中间环节,有效解决设计与采购、设计与施工、采购与施工之间的衔接沟通问题,减少造价管理的参与方,提高造价管理的效率,使得设计方案、采购的物资、施工方案更加符合业主的需求。2)EPC模式下业主将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给EPC承包公司,将建设期间的安全、质量、费用与工期风险最大程度地转移给EPC承包商,减少业主方造价管理的风险种类,降低业主方造价管理的风险。3)由于EPC模式采用的是固定总价合同,工期确定,即业主的投资金额与工程的工期明确,有利于业主对不确定风险的造价控制,有利于业主对项目的工期进行控制。4)EPC模式下业主不用签订多个施工及采购合同,节约合同管理的人工与时间成本,减少合同管理的风险,即减少造价管理的风险,并能从繁杂的合同管理中脱离出来,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影响项目目标顺利达成的主要风险上,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尽管EPC模式具有各种利于其快速发展的优势,但每一种工程承包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如业主参与工程实施过程的程度较低,对工程的控制能力较差;EPC模式下固定总价一般偏高;EPC总承包商的资质及能力对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完成影响较大,EPC总承包商的可选择范围较小等。
3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影响因素精细化分析
尽管EPC模式的资源集成化、沟通一体化、参与各方协同化的优势能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但其无法显著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相关研究人员从全寿命周期各方面分析影响造价管理的因素,得出多种影响因素,依据工程成本中直接费、间接费的组成内容,经过细致分析归类总结后,我认为影响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无非是以下五大方面的因素:人工、材料、机械、管理与环境。人工方面因素有熟练工少、技术水平低;材料方面因素有非标准化生产、构件运输成本高;机械方面因素有现场吊装机械种类多且笨重、机械协同能力不强;管理方面因素有施工技术不成熟、管理水平低;环境方面因素有政策性支持途径不多与自然环境恶劣,如图1所示。
4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精准确定
所谓造价管理的精细化就是将项目全寿命周期中影响造价管理的因素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细到各阶段、各参与者,然后寻找共性归类总结,利用定量的科学方法精准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将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因果分析图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建筑行业100人次的问卷调查,如图2所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频数与频率,如表2所示。由于帕雷特法能够确定主要、次要及一般影响因素,故根据帕雷特法的步骤对各影响因素频率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如下:预制构件非标准化生产21%>施工技术不成熟18%>熟练工较少17%>机械协同能力不强15%>政策性支持途径不多10%>预制构件运输成本高6%>现场吊装机械种类多且笨重5%>操作工人技术水平低4%>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3%>自然环境恶劣1%。累计频率0%~80%的A类因素,即主要影响因素有预制构件非标准化生产、施工技术不成熟、熟练工较少、机械协同能力不强与政策性支持途径不多;累计频率80%~90%的B类因素,即次要影响因素有预制构件运输成本高与现场吊装机械种类多且笨重;累计频率90%~100%的C类因素,即一般影响因素有操作工人技术水平低、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与自然环境恶劣,如表3所示。由表3可得影响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主要因素有预制构件非标准化生产、施工技术不成熟、熟练工较少、机械协同能力不强与政策性支持途径不多五项。
5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进
通过对以上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定性与定量分析,我们精准确定了影响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五项主要影响因素,我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5.1产教融合组建专业化施工队伍
我国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的是将建筑工业化、预制构件商品化,以解决我国劳动力逐年下降、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同时提高劳动效率。现阶段我国施工一线工人流动性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且长期以来我国的施工现场基本上都是采用现浇构件,工人对现浇构件的施工工艺相对比较熟悉,而对装配式构件的工艺不太了解,当推广装配式构件施工时势必会造成工人工作效率低下,人工费用增加的情况。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队伍,对工人进行定期工艺技术培训,打造一支熟悉工艺、模块化施工且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降低装配式建筑造价的一个重要途径[7]。为此,建筑企业应积极探索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将岗位需求及时反馈给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也应该时时关注行业发展与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根据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融入最新的施工工艺与技术传授知识内容,调整课程体系,为行业及企业培养有用人才。传统的建筑企业在施工阶段几乎都是将劳务进行外包,没有自己稳定的一线施工工人,这也是为什么一线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不高的原因,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施工队伍必须得稳定一线施工人员,探索将高职或中职院校毕业生培养成建筑企业高素质稳定的施工人员,即将“农民工”进行企业员工化。同时建议在每块装配式构件上贴上二维码,施工人员扫一扫就可以查看该构件的介绍及施工工艺三维动画视频。
5.2推广装配式构件标准化设计与生产
我国装配式建筑造价过高,造价管理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设计与生产标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设计与生产无法降低模板等费用的摊销,个性化需求的生产也无法规模化投产,在装配式建筑造价过高的情况下生产厂家的利润并不高,没有双赢。我们应该借鉴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装配式建筑的经验,尽快建立装配式建筑设计与生产的统一标准。鼓励具有设计、采购、施工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向具有设计、生产、施工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变,即直接对接业主需求,将装配式构件从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资源集成化,形成上下游一条龙的产业链,减少因参与方过多而造成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影响造价管理的因素出现。在标准化设计阶段应注意考虑建筑、结构、水电管线、设备安装的同步设计,以减少后期的二次施工,降低造价管理风险。由于装配式建筑最大特点就是需要进行构件拼装,与现浇构件相比,整体性差,有数据显示,在装配式构件拼装过程中,耗材即填充、封堵、接缝材料占整个构件安装费用的比例高达43%,如图3所示。耗材的选用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运营维护阶段的成本,例如卫生间接缝处及封堵处没有选用适用耗材,在使用期间有可能会产生漏水现象,需二次维修,增加运营阶段成本,给造价管理增加难度。所以装配式构件安装耗材的研发及正确选用也是造价管理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
5.3研发智能化生产与安装机械
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目的就是解决我国劳动力逐年下降、老龄化严重的现状,提高劳动效率,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也是提升劳动效率的一个途径[8]。研发智能化装配式构件生产机械,当装配式构件能够进行规模化、工厂化的生产时,智能化的生产机械会显著降低装配式构件的人工成本。由于装配式构件一般体型重量较大,施工现场的安装需要多种大型机械配合完成,工作面的限制及配合的不协调都会造成工期延迟及费用增加,研发智能化的安装机械,减少施工现场大型机械的数量与种类,降低装配式建筑的安装费用[9-11]。
5.4提高管理人员现场综合管理能力
由于装配式建筑推行时间较短,施工管理人员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及经验,导致相应的管理能力不足,工作效率低下,间接费用增加,造价管理难度增大,尤其是装配式构件比较多的项目,构件与构件之间施工的工作面考虑,间隔时间或者搭接施工时间考虑,应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就会出现窝工或者延误工期的情况,导致间接费用增加。应对施工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装配式建筑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培训,并经常进行同行间的经验交流,及时总结施工期间的经验,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一个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沟通、交流、经验分享平台,扩展施工管理人员获得管理能力的途径。5.5拓宽政策性支持途径由于现阶段装配式建筑的造价还是偏高,所以对装配式建筑的快速推广有一定影响,国家应该从装配式构件的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到后期运营维护全过程全方面多途径的给予相应的政策性支持,鼓励具有设计、采购、施工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向具有设计、生产、施工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变,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同时对装配式构件生产企业给予土地、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各省级造价管理机构应根据国家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制定装配式建筑的计价依据,为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提供政策保障,减少造价管理的风险。
6结语
EPC模式固然具有资源集成化、沟通一体化的优点,可以有效降低装配式建筑的造价,但EPC模式并不能显著降低装配式建筑的造价。为了寻找能显著降低装配式建筑造价的途径,需要确定影响装配式造价管理的主要因素,我们采用精细化造价管理模式,运用因果分析图法对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定性细致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各影响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帕雷特法定量精准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从而降低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提高造价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