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审计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是我国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受到社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和审计档案管理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审计质量,最后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内容审计 审计质量 审计结果 审计日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审计工作显得起来越重要,审计质量备受社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关注,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抓好审计质量对于保障审计工作效果,督促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审计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笔者想谈谈一些观点和认识。
一、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1.审计立项确定和计划编制过程
审计项目确定要有依据,依据是事前计划的,或是领导交待的任务,还是群众举报的。审计项目确定应通过有关部门或领导审批手续,一般由审计委员会,企事业单位领导予以审批。审计项目确定应围绕单位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单位发展的重大事项以及领导、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与人民息息相关重大问题开展审计,审计项目必须考虑规定的职责范围、审计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审计项目确定以后,就要编制审计计划,根据工作量和实际情况,组成审计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拟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实施的具体工作安排,是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化,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审计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机构设置,管理方式,资金来源和重大开支等情况,确定审计范围、重点问题及难点和疑点,对规模大或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的部门进行审计。
2.审计底稿编制和审计证据的获得的过程
取得审计证据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实际上是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过程,审查测试内部控制,审计和核对会计资料,查问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和资料,检查和盘存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和询问,以取得有关证明书性材料的过程,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决定审计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关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是编制审计报告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检查审计人员工作状况,提高审计工作业绩,分清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对其执行的审计工作所做的完整记录。精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的标志,也是审计质量管理的要求,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工作底稿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审计人员改进工作质量,为外部审计人员评价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在审计实务中,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是一项多人和多层次进行的工作,一般实行三级复核。在不同工作阶段,其复核内容和要点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内容为:
(1)有关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进行复核;
(2)审计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和恰当进行复核;
(3)审计人员所做出的判断和估计是否有理有据进行复核。
3.审计结果形成的过程
编制审计报告,表明审计实施过程基本结束,是审计组向审计部门提出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情况和结果的集中反映,是在整理、分析和综合审计工作底稿,保证审计证据客观、真实、重要、相关基础上的书面文件,是出具审计意见、审计结论和总结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也是考核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审计结果是审计工作的成果,而审计工作是若干特定阶段的构成的,有了审计结果,还应使其得到落实和执行,才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质量的优劣,主要通过考核审计结果的正确、合理与完整得出来的。
4.审计档案整理的过程
审计档案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工作的真实记录,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审计档案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审计质量不可忽视的环节,它系统而完整地反映了审计过程的基本情况,可作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复核和检查已完成的审计工作参考。建立审计档案可以较为系统地总结审计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摸索审计工作的规律。为其他项目的审计提供参考,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重要方面。审计档案的管理,依照“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做到项目完成及时立卷,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要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作用,开发审计档案的信息资源,提供审计档案为审计工作和服务,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几点思考
1.推行审计结果运行和公告机制
在考核、考察、任用和奖惩中,要重视和发挥审计结果作用,将审计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或参考依据。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为规范,确保审计成果科学和有效的利用。对审计发现有问题的人,不应重用、提拔。组织、人事、纪检和审计部门要协调配合,审计成果才能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用好审计结果,扩大审计影响。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保守有关秘密和遵守有关人事纪律的前提下,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告。通常的审计结果仅向委托部门、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其他部门和群众并不了解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完成了哪些审计项目,不得而知。有的把审计工作戏称为“地下工作”,这样审计结果也会得不到落实,久而久之,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就受到影响和挫伤,审计质量和风险意识更加淡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这样不仅能促使审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程序和要求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能还能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后续教育
审计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防犯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和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一些业务和技能培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此外也要鼓励和支持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参加职业考试,如审计、会计职称,CAP以及工程造价师等考试。还要开展审计人员实践活动,组织审计人员参与其他单位审计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学会二手抓,一手抓业务技能的培养,一手抓政治的学习,二手都要硬,不能放松,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3.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和考评制度
科学考核和评价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审计质量检查和考核指标体系,以便全面正确地考核审计质量。审计检查有事中检查、事后检查,检查审计活动是否符合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否按照会计制度和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所执行,然后进行考核和评比。通过检查、考核和评比,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质量,总结和掌握有用的审计信息,改善和提高审计部门和人员管理和业务水平,深化审计工作,最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考核和评比审计质量的基础上,应根据考核结果对审计质量优良项目组和有关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审计质量差的项目组和有关人员进行批评和处罚,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4.提倡编制审计日记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通俗地说,审计日记反映的是审计人员每天做了哪些事情,而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反映的则是审计查出的什么问题。其要素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人员姓名、审计时间和审计内容等;审计人员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编写审计日记,审计人员要认真遵循制度和程序,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随意删改和毁弃,应当是查什么就记录什么,使审计日记真正成为审计人员职责履行情况的反映,审计期间交给审计组长保管。编写审计日记,利于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5.加强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
审计部门要大力宣传依法行政、依法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各级领导和部门以及人民真正给予支持、关心和爱护,只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帮助,审计工作才能胜利进行,否则审计工作就很难开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阻碍。要根据审计人员的多少,审计项目要求和内容,围绕社会和人民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进行审计。审计部门要协调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减少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复监督,还要协调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和公安部门,减少在实际审计工作的压力和阻碍。
6.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岗位责任制度
古话说:没有规距,不成方园。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只有将审计质量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每一项审计工作(环节)都有负责和管理,审计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健全有效的审计质量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惩分明,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同时,为保证审计质量,建立健全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分级复核制度,根据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和部门审计人员等因素,设置不同的复核等级,以确信其符合审计准则及相关审计质量的要求。对于每一位审计人员所完成的审计项目工作,应当由具有同等或较高技能的人员进行检查,以确定已完成的工作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及及内部审计规范;是否对已完成的工作和形成的结论做了充分的审计记录;是否存在任何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审计程序的目的是否已经实现;所表达的审计结论是否与审计的结果一致。审计部门负责人为最终复核人。
参考文献:
[1]张孝友朱虹/编:《审计理论与实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份
[2]刘建英/编:《审计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份
[3]晏鑫桃/编: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新编审计技术实用手册》 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年3月份
[4]王锡庆/主编:《审计公文写作与实例》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份
[5]《江西省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审经责发[2006]2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