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城市环境规划设计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试题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
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一、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1.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目前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是,一条马路刚刚建成就开始堵车,似乎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总是赶不上发展的速度,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划没有长远的观点,缺乏预见性。当然规划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贪大求全。好的规划至少应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层次。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发展现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后需要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并应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这样才可能解决“现代城市病”。规划的目标不能是为了应急,而应当是建成满足“健康城市”标准的城市。
2.城市路网规划
城市路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各项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城市的路网对整个城市的作用,就如同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的基本骨架。路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城市是否能正常运转。在规划设计路网的形式(或走向)的时候,除了考虑人流、车流以及市民空间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将来的通风状况,只有整个城市有良好的通风状况,才有可能保障市民具有良好的通风。为了保障整个城市有良好的通风,应使城市内的主要道路网架与该地区的年主导风向取得一致或协调,那么城市才能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可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体现“可持续性”的设计指导原则。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阈限物质法
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2多样性共生原则
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1.3相生相克原则
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限度。
1.4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
的利用率。
1.5预防和保护齐头并进的原则
对于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积极应对;对于未知还未表现症状的要有所预见。我国推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根本上讲就是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规划的一部分。任何一项工程实施前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价,预见其建成后对社会、经济、生态
环境的效益程度,从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2.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2.1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2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2.3合理布局
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注重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3.1人口容量规划
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3.2改善生态环境规划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
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3绿化系统的规划
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结束语
总之,科学研究是科学思想进步的基础,而科学思想的革命则是科学研究创新的指南。新的科学思想和基础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并引起技术和生产的革命,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正是如此。一方面生态和环境科学的基本思想已不断融入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另一方面新的观测、探测和实验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人类了解自然的能力,促进了新概念、新思想和新领域的形成,提高了预见“环境-社会”系统变化的能力,使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的发展融为了一体。
参考文献:
[1]施源周丽亚,对规划评估的理念、方法与框架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2008,6
[2]袁牧,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