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山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近2/3的陆地为山地地形,近1/2的人居于山地。山区丰富的资源,相对良好的山地气候和景观条件吸引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威胁着城市容量,用地的不足使得城市向山地扩展,山地居住区逐渐成为城市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山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山地居住区,景观空间,园林地貌创作,山水景观,依水空间

  山地居住区,从广义上是指在山地地形上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居住区,而从狭义上说就是指带有一定程度的坡度的居住区,在本篇论述中,笔者将山地居住区的定义为带有一定坡度的山地居住区,因为坡地虽然有别于山地,但他们在地理学上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山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1 山地居住区的景观特质

  山地景观相比较于其他景观形式,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山地的地形和地表肌理的丰富变化使山地景观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其次,从景观意象的产生过程来看,人们对于山地环境的知觉感受和情感交流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对其空间领悟、文化认识、感情体验已经形成一定的认同感。

  1.1 山地居住区的生态特性

  山地坡度较大,地表径流速度快,若山体植被差,容易因大量的降水而引发山洪、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山地居住区地形复杂,小区生境丰富多样,可以支持更多的物种生存,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

  1.2 山地居住区的环境特性

  山地小区地形地貌多变化,溪沟纵横,是天然宝贵的环境景观资源。山地居住区良好的植被可以涵养水土,调节住区内部的小气候,吸尘去污等;地面的起伏变化能够有效地隔离噪声,具有形成一个宁静的居住区的天然优势。

  1.3 山地居住区的视觉特性

  山地居住区最明显的场地特征在于起伏的地形,地形的高低变化赋予了山地居住区景观特有的景观意味,也就形成了山地居住区特有的场所性格。山体景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视觉、视域的多变性,步移景异,具有流动的特性。同一景观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不同的观景点进入视野的会是全新的景观内涵。地形的高低变化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竖向上的高度形成了山地视觉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植被和构筑物,使得地形显得更加高低错落。山地居住区的垂直高差和地形起伏造成曲折的梯道和高低错落的住区轮廓线,同建筑群体的立面一起能形成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住区景观形象。山地的自由轻松的轮廓线与建筑严谨硬朗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软化了建筑硬朗的线条给人带来的生硬和紧张感,层次感的增加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心理感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紧张心理,从视觉、空间和情感等多方面获得场所体验。

  此外,由于山地地形的隆起,人们获得广阔视野和多变视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山地的高度,人们的视点位置较高,其视角是全向性的,可以从水平向和垂直向都获得更丰富的视角。若人在坡腰,既可仰视又可俯视;一方面,由于坡地存在一个斜面,建筑对于地表的遮挡减少了,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物后面的坡地,而在平坦场地,人的视域会受到建筑物的限制。

  2. 山地居住区的主要类型

  景观空间指人的视线范围内由植物、地形、建筑、山石、水体、铺装道路等构图单体所组成的景观区域。景观设计是一种空间设计,得力于景观空间的构成和组合,目的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而美好的外部休憩场所。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突出不同空间的主题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体的景观环境,使人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山地景观以其独特的景观效果逐渐被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不同形式的山地所表现出的空间形态、形体表现和景观形式都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地形为主组成的景观空间是山地居住区中园林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另外,植物、地形、建筑在山地居住区景观中也通常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空间轮廓。山地居住区类型形形色色,但总体归纳起来在视觉造型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对于给定的景观和设计环境可选择其中之一,但在同一个小区中把几种类型结合起来也是有可能的,这三种山地居住区的类型分别是地貌形状的造型、建筑构造的造型和自然主义的造型。

  2.1地貌形状的造型

  拟建的山地居住区在形态和生态上和原来的天然景观特点融合到一起。它通过重复和遵循原来的地貌和地形构造反映形成景观的地质作用力和天然的造型。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原有地貌的特点,而使所需的再修整量最小。

  2.2建筑构造的造型

  拟建的山地居住区产生均匀的坡度和台地造型,通常几何形状非常明显。沿着各个面之间的相交线非常清晰,而不是柔和的边界。这种修整类型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人力支配感强。

  2.3自然主义造型

  这种类型是目前景观设计中最普遍的一种造坡方法,它用抽象的手法模仿,优化和强化天然地貌,类似于山坡和山谷的造型,自然起伏的造型与挺拔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3.山地居住区的地形处理

  地形能影响人们对景观空间的范围和气氛的感受。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在视觉上缺乏空间限制,给人以轻松感和美的享受。斜坡,崎岖的地形能限制和封闭空间,极易使人造成兴奋和恣纵的感觉。地形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空间的形成可通过如下途径:对原有基础平面添土造型;对原有基础进行挖方降低平面;增加凸面地形的高度使空间完善;或改变海拔高度构筑成平台或改变水平面。当使用地形来限制外部空间时,一般为构成空间或完成其它功能如地表排水、导流等,地表层决不能形成大于50%或2∶1的斜坡。利用和改造地形来创造景观空间,一般多见于中型、大型居住区的建设中,因其影响深、投资多、工程量大,故经常在使其满足使用功能、观景要求的基础上,以利用原有地形为主、改造为辅,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地形。

  园区地貌是园区的骨架,是整个小区园林赖以存在的基础。按照居住区园林设计的要求,综合考虑同造景有关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原有地貌,统筹安排景物设施,对局部地形进行改进,使园内与园外在高程上具有合理的关系,这个过程叫做居住区的园林地貌创作。

  山地居住区 园林地貌的创作原则可概括为:

  (1).因地制宜。居住区的园林地貌创作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全园山水地貌的曲折变化,高低错落要符合自然规律。地貌创作要根据土壤的不同性质确定山体或水体岸坡的坡度,使之稳定持久。

  (2).统筹兼顾。园林地貌除注意本身的造型外,还要为园中建筑及其他工程设施创造合适的场地,施工时注意保留表土以利植物的生长。在造景方面,地貌同其他景物要相互配合,山水须有建筑、植物等的点缀,园中建筑及其他设施也需要山水的烘托。

  (3).在创作园林地貌以前,要搜集有关资料,如原地形图、园基周围规划情况等图纸以及水文、土壤、气象等资料,详细了解整个园基的情况,观察地貌,审形度势,把有利用价值有特征的点标记在图上以备参考,根据地形特点和建园要求,综合考虑园中景物的安排。居住区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园林地形的设计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并取得城市建设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使园内的地形在高程上与周围环境有合理的联系,例如小区出入口广场、园路标高的确定,园内水体和城市水系的关系,水体的最高水位、常水位和最低水位标高的确定,以及园内雨水、污水的排除等,山区居住区还要考虑山洪的拦截和疏导等。另外,土方量计算是山地园林地形设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要求计算挖方和填方的具体数量,力求做到园内挖方量和填方量就地平衡。在园林地形设计图纸中,为了方便土方量的计算和施工图的制作,地形设计图应单独编制,地形较复杂的图纸比例应适当放大。有时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设计的地形情况,可以根据设计图做成模型。

  (4).塑造山水景观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环境规划的总体思想,也是山水文化的生态学依据。风水学认为理想的选址是: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限定的范围内,要有流动的水。正是因为“风水说”对于曲折和起伏的地形有着特别的偏好,所以,村落的选址大都在山坡地上,依山脚沿等高线排列,庄重的山势村托出村落的秀美,弯曲的小河环绕村前,村对面还有丘陵作屏障和对景。同时,背山面水、聚风藏气的山水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古以来,自然山水一直是景观的最重要的内容,它聚集了人类情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认同。另外,有山的地方通常有水,山和水通常是两个相依相承,不可分割的景观主题。所以园林地貌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因高就深地筑山理水,使山水相依傍,在这基础上,再相度合宜的位置,布置亭榭等建筑,从而创造出来千变万化的景色。

  园林艺术处理山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因而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园林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居住区得到活水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同时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如果小区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便应当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

  4.山地居住区中的水景设计

  水是山水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水带来动的喧嚣,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她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物提供生存之地;水能为环境增加动感与灵气、让人亲近,作为造景元素能够和谐地融入小区景观,表达出园林中山水景观的无穷魅力。在山地居住区中,水域对调节小气候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可兼作为小区的室外消防水池,增强建筑的防火功能。当小区用地空间不大时,山与水互相咬合、渗透,既可形成立体的山水画面,又可拓展景观的空间深度,从而达到小中见大、景有限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自然空间。

  园中水面,以聚为主,以散为铺,聚为一潭碧水,散成园内溪涧。水面形状力求曲折自然,再选用自然景石斑驳池岸,而达到一种清旷深远的意境,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小区水景的成败,除一定的水型外,离不开相应岸型的规划和塑造,岸型多顺其自然,协调的岸型可使水景更好的呈现出水在庭园中的作用和特色。为增加水的动静变化及夜晚效果,可在池中设计彩色程控喷泉,营造流光溢彩的景象;当有瀑布与水面相交时,在石滩石矶后,可设置雾状喷泉,以强化瀑布冲激水面的雾气效果。

  同时,在山体与水体的沿线尽量创造一些观景平台,提供观景点。既有静态观景点,又有动态观景点,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相互穿插,给居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山水景观。将山体与水边的步道、平台、桥体、景观构筑物等有机的结合,增加居住区的休闲、游憩和娱乐的综合功能,吸引人流、保持居住区的活力,使居民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山水。

  依水景观是水景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 利用水体丰富的变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依水景观。园林小品中,亭、桥、榭、廊、舫等都是依水景观中良好的建筑表现形式。依水建筑着重于借取水面景色,在功能上除应满足游人休息的需要外,还有观景及点缀风景的作用。依水建筑下部可以是以石梁柱结构支撑,常立于水中,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底部,有的甚至可让水流流入整个建筑底部,形成驾临碧波之上的效果;同时,又与岸边环境相联系,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增加水面空间层次,使空间得到了延伸,具有富于变化的联系方式,即可以突出主题,又能进一步表达设计意图。以桥为例,桥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通常作为园林中重要的造景建筑。在山地居住区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通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园区,组织景观动线。在设计桥时,桥应与园区道路系统配合、方便交通;组织景区的分隔与联系,联系景观动线与观景点;有交通作用又有游憩功能与造景效果的桥,在游览线上起着休息点景作用,有对比造景、分割水面层次的作用;桥还能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耐人寻味。汀步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桥,在小区水景设计中可营造有情趣的跨水小景,最适合浅滩小溪跨度不大的水面,使人走在汀步上有脚下清流游鱼可数的近水亲切感。

  5 对山地居住区绿化配置的几点建议

  山地居住区的绿化配置应以自然式配置为主要方式,遵循山水画原理,注重刚柔并济、疏密有致,树木前后高低错落;讲究四时季相变化,花开不断;应从景观的艺术构成出发,既讲究“景因境异”,也考虑到园区的环境、地形、阴阳向背和各种花木的生物学特性、线条、姿态、体形、色彩、香味等特点,使之各得其所。此外,还应注重绿化与山水、园林建筑等景园要素的配合,把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与建筑空间互相穿插、渗透、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做到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于尘嚣之中创造出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山坡多树种群植采用常绿与落叶乔木、灌木、地被等复层组合,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虚实相生,浓淡相衬,林冠线、林缘线起伏多变,丰富多彩的园景和山水气氛。上层大乔木用以发挥绿荫覆盖功能,中层小乔木和下层灌木起划分空间、扩大空间的作用。以叶色深绿的常绿树为背景,能使梅花、樱花、杜鹃、红枫等花木和色叶木更加亮丽。在小区的土山上,丛植大规格的雪松、香樟、广玉兰,辅植银杏、元宝枫、鸡爪槭等秋色叶植物,其下遍植红花继木、杜鹃等花灌木;草坪中孤植雪松,与山地之松相映,土坡上满种地被植物。池岸种植杨柳、碧桃、春梅等;亭边点缀蜡梅、桂花;岸边上留出一些种植槽,里面可以种植毛竹,也可以栽植爬藤植物;在水里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水生鸢尾、菖蒲、冉力花等,为驳岸赋予自然的生机。每到秋天,整个小区色彩斑斓,更具诗情画意。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山地居住区应坚持以下几点:

  5.1 顺应山地地形,尽量保护原有植物

  山地植被是山地居住区天然的景观构成,是山地居住区建设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财富。但是,山地居住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尤其是许多山地旧区的改造和建住房的建设性破坏尤为突出。所以,笔者以为,山地居住区在绿化景观上应尽可能地与自然地貌相结合,积极利用不宜建设用地和地质薄弱地带。在进行山地植物配置时应注重保护原有的天然植被,同时借山岭的自然地势划分组团,每个区域突出一两个树种,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组团,丰富景观层次。比如山谷地形曲折幽深,环境阴湿,适于植物生长,植物配置应与山坡浑然一体,强调整体效果,营造像松云峡、梨花峪、樱桃沟类的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原有树林植物,随地形进行种植。有效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通过植物高低、种类的合理搭配反映地形的自然高低起伏。

  5.2 注重层次,发展立体绿化

  尊重山地地形和植被,尽量保留场地内形成的立体绿化肌理,注重对空间的重叠利用,以及对绿化立体增长的培育。对于自然植被较差的山地居住区,虽然没有因开发建设造成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但许多住区绿化面积小,覆盖率低,普遍存在绿化不足的问题。利用山地地形条件,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尽量做到乔、灌、地被相结合、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从植物特性看,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生态位、占据不同的空间。因此,将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搭配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生产力和生态效益。注重乔灌木与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层结构搭配,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又达到多样化的生态效应。对于缓坡,局部可适当布置成疏林草地;陡坡地段则可依山就势,随地形进行台地绿化,达到层层渗透的景观效果。

  另外,当今的园林绿化正朝着利用立体空间发展,不仅在地面上进行了立体花坛和乔、灌、草的搭配种植,还经常在屋顶、墙体、围栏、阳台和桥体上进行绿化。立体绿化是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利用植物进行绿化、美化环境的一种方式。通过人工创造的特殊环境,充分绿化空间,使园林植物出现在建筑物的墙壁、阳台、窗台、屋顶和城市各类建筑物的表面,借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发挥绿地系统的综合效应。窗前可做棚架花卉绿化,采用爬藤植物对住宅楼外墙、围墙、护坡等进行垂直绿化,将墙面用藤本植物覆盖加以绿化,设计成富于艺术情趣的装饰纹理。与自然共生的人居环境将是我们对立体绿化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充分利用绿地面积和空间,增加绿化的空间层次,使建筑融于山体之中,充满诗情画意,改善和提高居住区小气候环境。

  5.3 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

  自然地形是山地居住小区绿地景观的基调。为了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应当注重景观设计的本土性。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密植成林,体现浓郁的山林气息。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山地居住区的绿化应多选用生长健壮、管理粗放、少病虫害、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在绿地景观设计中选择植物种类时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做到因地制宜,既要有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风貌。植物的种类既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使统一中有变化,各组团、各类绿地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配置以特色树种,如玉花苑、桂花路、樱花街等。

  如果山体、山峰与山麓高差不大,为突出其山体高度及造型,山脊线附近应植以高大乔木,山坡、山沟、山麓则应选用相对较为低矮的植物;山顶可栽植大片花木或秋色叶树以形成较好的远视效果;山顶如果筑有亭、阁,在其周围可配以花木丛或彩叶树,用以烘托景物;山坡植物配置应强调山体的整体性及成片效果。园林中山麓外往往是游人汇集的园路和广场,应用植物将山体与园路分开,一般可以低矮小灌木、藤本植物、地被、山石做为山体到平地的过渡,并与山坡乔木连接,使游人经山麓上山,犹如步入幽静的山林。如以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的黑松林为主,其下配以紫荆等花木,就容易形成山野情趣。在落叶阔叶树群中,栽植高出林表,树冠盘曲,叶色墨绿的松树,更显得松树的突出、生动,取得“松出灌莽,鹤立鸡群”的效果。

  5.4 多种花木,考虑动态设计

  在山地居住区里,遍植花灌木、高大乔木,形成山林意味,林间曲径,蜿蜒起伏于山谷之中,烘托山林野趣。在植物搭配上要体现出季节的变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居住区生态中的深层次作用。树种应选择耐阴树种,可栽植彩叶树种,花灌木,常绿林,常绿落叶混交林。景观以春季鲜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漫山红叶,冬季苍绿雄浑为好。对于居住区,可以在住宅旁种植高大的落叶树种,夏季遮挡阳光暴晒,冬天又可使住宅沐浴在难得的暖日下。

  5.5注重构图,强调自然式种植

  山地居住区具有视角多样性特点,应充分考虑到其俯视效果,注重平面景观构图,强调整体性。但是,山地的可塑性较平地弱,且从山地的生态效应、立面景观及人们的心理需求来看,住区中应强调自然式的种植。由于居住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林冠线的起伏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

  绿化配置的形式要多种多样,除车行道路两侧需要成行成列栽植树冠宽阔、遮荫效果好的树木外,可采用丛植、群植等手法,以打破成行成列住宅群的单调和呆板感,以植物布置的多种形式丰富空间的变化,并结合道路的走向,建筑、门洞等形成对景、框景、借景等,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6.创建真正的“山水城市”

  山体地貌、溪流湖泊、自然绿地等山地景观中的主要景观生态元素,它们是小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有弹性的部分,既容易由于小区的建设活动而遭到忽视破坏,也容易成为小区建设中的景观“亮点”及最出彩传神的部分,并发挥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

  另外,在山地城市中,一方面,急剧的城市化,损害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把市民接触自然的场所缩小了,使市民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而另一方面,崇尚自然的中国山水观 ,归隐于山水田园生活的居住环境是人们的理想归宿。在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中,山水田园生活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散布于广大山水中的乡村聚落塑造了中国最美的人居环境,赋有特殊的气质和魅力,形成尊重自然、创造性的利用自然的观念。所以,笔者以为,小区的景观设计应追随山地自然天成的环境特色,以寻求轮廓起伏、空间丰富多变的自然山水景观,营造田园式的立体绿化景观效果,将山丘、水道、植被作为重要的景观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创造融于自然、富有特色的山地小区景观,体现山地城市的地方色彩与乡土气息,将山地城市创建成为真正的“山水城市”。

  参考文献:

  1 朱松元,浅谈山地植物配置,中国花卉报,2005.07.28

  2 张璟,坡地景观之浅论,景原学刊,2009.07.16

  3石秀明,俞慧珍,江苏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花木配置,中国园林,2010.08.09

  4张忠顺,园林的水景设计研究,建筑世界,200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