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武汉东湖落雁景区园林建筑工程
设计单位:万敏,管凯雄,伍特煜等
作品地点:武汉
园林建筑工程概况
  1.工程设计范围
  按《招标书》要求包括:七个景区的园林修缮工程设计,总面积为25.7公顷;园林建筑设计包括大门及附属设施、雁州索桥、游船码头、围墙、停车场、环卫设施、公厕。
   2.工程设计概况
  以东湖湖泊水景为主体的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部,东经约114。20ˊ--114。28ˊ,北纬约30。30ˊ--30。37ˊ。落雁景区位于东湖风景区东北部,是最具东湖山水自然特征的景区,也是东湖风景区最后一块处女地。落雁景区经东湖风景区多年经营及国债一期的投入,使景区内已具备了进一步开发的基础。该景区与磨山景区和吹笛景区相互辉映,是东湖最具生态特色的景区之一。由我单位设计,正在兴建的清河桥,不仅是连接磨山和落雁的纽带,也是东湖上的一道风景线,与落雁景观互为构图,相得益彰。
  出落雁景区东大门即为王青公路及规划建设中的中环线,便利的交通,势必拉动风景区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景区风光宜人,植被状况良好,植物的种类较为丰富,分布群落清晰,季节配置基本合理,体现了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因此落雁景区应定位于现代的自然生态园林。在设计中尽量减少其人工痕迹,突出其生态价值和融湖光山色为一体的景观特点。
    对于景区中初具规模的良好生态现状应予以保护和进一步完善,这是我们对落雁总体规划的解读。但落雁景区内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某些沿岸地带杂草灌木影响景观通透;中心园区的绿化广场尺度过大,不亲近宜人;植物空间内草坪斑秃;古树名木一览无余;重要景观要点杂陈苗木基地。这些均需整治梳理。长咀景区基本未经开发,这是我们应着重设计之处。
  3. 园林工程的建筑设计
  3.1 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及原则
  我们在充分研究规划,领会其规划意图的基础上与甲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从而形成了本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落雁景区中,园林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以烘托整个园区生态主题,兼顾局部分景区特色的角色出现。因此这里所涉及到的建筑及小品的设计创意和风格均以生态与"楚地民俗"为主而又各有侧重。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完全融入自然生态的物质环境,同时将一股隐约的文化芳香弥漫到整个大环境中,使游客品着文化气息,充分领略自然生态之美。
  3.2 各建筑项目分述
  大门--充分体现甲方意图,我们在详规的大门方案上进行了深化设计。调整了功能布局,使动静分区合理,交通流线畅通,使用方便;丰富了立面造型,使马头墙的民俗特色更加突出;整合了湖北民居天井院的做法,在平面布局上加入了三个相互渗透的小天井,既易于组织空间,又体现了建筑回归生态的思想。整个大门建筑(包括办公楼)面积为600m2,满足甲方提出的所有功能要求。
   落雁景区的大门不仅仅是景区的入口,同时也是人流集散的重要场所,这一点在原方案中并没有体现。因此我们结合地形特点设计了一个小广场,使入口空间由内到外形成整体,并对树木做了相应调整,少量树木进行了移位,大树基本保留,使绿色空间围而不封,透而不敞,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交相呼应紧密结合。根据车行方向,将停车场设置在道路左侧,倒车出车容易产生流县交叉,所以在设计时,把它调到了右侧。
  雁州索桥--桥作为景观元素时,由于体量巨大,会对周边自然环境构成冲击,过重的人工痕迹会破坏景区生态自然之美。因此在索桥造型上我们打破常规竖墩架桥的方式,对体量最大的两个桥墩做了景观化处理。我们从楚地传统装饰中汲取灵感,把桥墩设计成凤环,凤嘴衔着桥索,弯弯的凤身构成悬臂,支承索桥的重量,硬质景观的体量我们用隐含的文化线索进行了消解,索桥的生态张力一下子就突现出来。
  在桥墩"凤身"上我们做了一些楚地民俗的浮雕纹样,主要也是楚地的传统植物和动物符号两个桥墩各做一个主题,从远处看像"凤"的羽毛,走近了却又是另一种机理,增加了游览时的趣味性,使游客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感受到兴致盎然。
  由于桥墩的体量做了文化消解,不会对环境构成较大侵略,考虑到索桥的两岸--乌龙咀和关中咀都是中杆的香樟和池杉林,桥的背景色彩主要是树的绿色和水的蓝色,我们大胆将桥墩设计成朱色是为了在这种生态的水湾里形成点睛之笔。而它又不是时时都在的,只有在游览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视点才能形成完整的印象,从侧面看桥墩只有细细的两条,桥主要通过桥体的曲线来体现;从上桥的方向看却?“凤中有凤”,从远处看则又是“双凤戏水”,生趣昂然。
桥面与湖面距离较近,以增加亲水趣味。桥面采用原生木板和棕绳装饰的钢索减少人工痕迹。
  游船码头--仿生造型与田园风光的结合,陆地部分体现田园渔家的特色,水面部分为仿生造型,两部分用双螺旋结构。陆地部分我们沿螺旋线设计了一排逐渐降低的竹篱使水面造型从入口方向看若隐若现,竹篱边种植攀藤植物,让建筑仿佛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码头的入口就设计在绿篱的中央正对水中平台。进入大门,左侧为一圆形茅草覆顶的攒尖售票间,墙面做贴原木处理,做出树皮的感觉。
  水面螺旋的顶端我们为泊船位设计了十来片仿生雨棚,仿佛鱼跃水中,又像飘落水中的白莲花瓣。整个造型单体采用金属网架构成,晴朗的天气里阳光穿过网架在跳板上投下变幻多端的影子,自然序列中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人情味来。
  整个码头平面舒展,立面随和,表明我们向自然学习的谦逊态度。
  厕所--厕所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共建筑,我们将两个厕所都定位于"楚地民俗",其中一个采用干阑民居风格,另一个采用土家吊脚楼的样式。
  结合厕所周边,做了些植物的梳理,力求可识别强,但这种识别性并不是一览无余的,而是从树木花丛的相互掩映中透露出来的,在不经意之中一解难言之急。
  厕所为星级标准,两个厕所均有单独的管理、盥洗、如厕区,男厕还设有小便区。考虑到残障人士,两个厕所共设有四个残障人专用区,设置了相应的扶手马桶等,普通坑位厕所一为13个,厕所二为12个。坑位划分采用铝合金隔断,内设自动手纸盒,隔断门上做楚式民俗纹样;盥洗区有干手器、大理石盥洗台,设防雾盥洗镜;男厕小便池设红外自动供水器,做到人走水到,既节水又卫生。
   内装修采用民俗符号,盥洗台干手器等突出部位装饰民俗纹样,入口及大门进行CI设计,男厕符号为龙图环,女厕为凤图环。窗采用两层,外层为装饰性雕窗,内层为通风窗。吊顶设抽风机,通风口做装饰处理。
   围墙--落雁景区是一个自然生态景区,区内树林茂密,花草繁多,一年四季景色秀丽。围墙在这儿仅仅作为景区边界的限定,便于景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让落雁的自然风景和周边的环境充分结合。因此围墙设计的比较通透自然,又能结合大门的设计,在整体上达到风格的协调一致。
   围墙方案分两种风格,一个相对传统,一个相对现代。方案一中采用古建筑的符号,形成马头墙和铁艺的交替分布。墙体的实和铁艺的虚让围墙内外的自然景色半遮半透,随着视线的推移,园中的景观又加丰富。方案二的设计相对现代,在保持铁艺楚文化性的基础上,用红砖方株分割围墙。总体的遮挡减少,直接展示自然景色的空间联系。
  两个方案在铁艺上具有共同点,它的取意是楚布币和绸缎上双凤纹样的抽象变形。楚纹样中的线条具有强烈的扩张力。围墙是水平方向的延伸,使用楚式线条做成极具雕塑感的铁艺构件,在单调的水平延续中增加了竖向的趣味。自然生态的落雁景区通过围墙同外界区分,这种分割是生硬的。打破这种绝对的唯一手法是围墙设计的适应性考虑,方案一、二的构思在虚实通透的尺度上的把握各具特色,在文化意味上的考虑是一致的。楚文化的线索渗透到各个部位,落雁景区在生态的文化氛围中。环卫枋?-主要包括两个垃圾回收站和若干垃圾桶。
  垃圾回收站作为园区垃圾转运的场所,也必须和环境融合。我们的创意来自于 "楚鼎",在造型上采用了鼎的符号元素,周边用环形道路围绕,四出坡道供手推车倾倒垃圾。垃圾出入口为防止垃圾、污水泄漏,专门设计了挡板。回收站整体用花岗岩包装。
  垃圾桶的使用量较大,既有景观要求,功能性也很突出。桶身设计成两个含苞待放的花蕾,不锈钢制造,造型比较新颖,"花"内容量也比较大。园区(整治范围)垃圾桶共36个。
  标识设施--指路牌和景点建筑的入口标志。
  指路牌根据甲方意见采用了,规划设计中的双雁指路牌造型,材质为亚光不锈钢,雁嘴所指即为雁身地图所图示的方向。共40个
  各景点建筑的入口标志的设计原则还是生态自然,结合环境因地制宜,比如码头就是在大门边设一挑幌;雁州索桥则是结合上桥的石踏步在石头上雕刻索桥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