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梁超筋很普遍,一般都是剪力超了,有的人认为不用调,因为许多人连梁红了,表明地震来的时候,连梁最先破坏,形成塑性铰,从而耗散能量,而这正符合我们的抗震设计思想。

这话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首先,高规上关于连梁超筋给出了几种解决办法,如减小连梁高度,这样降低连梁刚度,从而减少连梁吸收的地震能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洞口开大。

第二种就是连梁刚度折减,原理也跟第一种一样,减小刚度,从而减少吸收的地震力。但是,规范上说了,按照这种方法把超筋的连梁刚度降下来之后,要把周围相应的连梁和墙肢加强,因为此处连梁刚度小了,地震力就会转移到周围其他构件上去,所以其他构件要相应的加强,也就是形成地震力的转移,且不说真正地震来了以后,这种力的转移能不能实现,至少这在理论上是对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好像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把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却很少意识到把周围的结构进行加强。

那么连梁超筋到底要不要调?看相关条文的条文说明,可以知道,连梁之所以超筋,是因为对连梁的剪力调整过于严格。为什么会严格呢?因为要保证连梁在弯矩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也就是为了保证连梁的“强剪弱弯”。如果说连梁红了,说明连梁达不到我们设计上要求的“强剪弱弯”,我们必须调整模型,使它满足。否则,这种设计就是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在地震来临时,理论上是没有保障的。

那么如何调呢?前面说到的两个方法就是规范给出来的,如果这两个办法还不成功,那么规范又给出了一个终极解决方案,一定能够能够解决连梁超筋问题。

这就是规范上说的第三种方法,考虑连梁在大震下失效,也就是说大震下,连梁都不起作用了,这时候我们按大震来计算一遍模型,然后比较在小震和大震情况下各构件的配筋,按大者配。这个意思就是说,大震下,连梁失效,多余的地震力就转移到其他的构件上去了,所以要按大者配筋。在这种情况下,连梁超筋的问题才算解决了。

如果像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连梁红了不管它,个人认为是不对的。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大震计算下,要按大震不屈服还是大震弹性来算呢?这其实又牵涉到另一个概念了,性能设计。是的,因为建筑结构的造价不是没有限制的,要根据甲方的预算,来制定合理的性能目标,然后进行相关的性能设计,从而保证连梁虽然红了,但是结构设计的概念仍然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