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依据:
1、在8行ZK36及ZK37孔,分别见破碎带厚3及5米,中夹角砾岩厚1.5及3.25米,角砾成分均以矽卡岩、角岩及磁铁矿组成,角砾直径0.1—4公分左右,棱角至半棱角状,以岩泥及钙质胶结,较紧密。
2、在平面上南东盘向北东推移35米,在纵剖面上南东盘相对下滑56米。致使③号矿体沿走向在此段出现马鞍形凹陷和磁力异常在此段的低缓有关。
除上述四者外,在ZK1、3、4、5、7、9、18、23、25、26十个钻孔中见有十六处,程度不同的破碎带(厚1-7米)和厚0.2-3.6米的断层角砾岩存在,但多为单孔控制,规模很小,性质不明,且对矿体影响不大,不再一一描述。但值得提出的是:ZK3孔破碎带及山边TC2槽北破碎带与糜棱岩化花岗岩以及变辉长岩中矿物定向排列的出现,火成岩脉在区域上沿山边的带状出露,伴随有超基性岩和磁异常的断续分布等现象推断,沿山边可能有一区域上的断层存在——及铁板井北F6断层的向东延伸,沿断层脆弱带形成了矿液活动的有利通道,导致了本矿床的形成。所产生之较大节理裂隙,控制了矽卡岩和主矿体与地层的微不整合相交,次一级的隐蔽裂隙控制了矽卡岩脉、磁铁矿脉、黄铁矿脉、黄铜矿脉等的相互穿插。此断裂为成矿前之控制构造。F4为成矿后破坏矿体影响较大之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