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66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v发布时间:2013-03-04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891 KB
  • 资料分类:水利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1.1前期准备
本工程进场后,马上进行施工准备,并积极与业主、监理配合,完成本施工区域的政策处理以及施工现场的总体布置等,一切抢前抓早,争取主动。
1 组建项目经理部,主要人员全部到位,落实分工协作关系,及职责范围。
2 组织技术力量,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研究,摸清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及有关地方性法令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制定施工总体规划及措施。
3 配合设计单位,完成测量控制点的技术交接,校核控制点测量成果。报批监理工程师。
4 根据工程施工需要,有计划分批分期组织机械设备及人员进场,对进场设备及时调试和保养。
1.2测量放样
1 平面轴线的控制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基准点,用全站仪放出施工控制轴线,按照设计图纸放出相关控制轴线及控制点等,并确保其满足施测精度,在施工时应保护好全部控制基准点和增设的控制点,对主要轴线点打设保护桩,使万一原点破坏时也能很快恢复,几条主要轴线测定后请监理工程师复测并认可后方能继续施工。
2 高程的控制
利用水准仪控制高程,在工程区域内不易破坏的位置分别打设钢管桩作为临时水准点,从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引测高程到临时水准点,对所设临时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闭合调差,并定期进行校核,以该临时水准点作为施工时的高程控制。
3 座标点、高程控制点设置原则
座标点、高程控制点设置在坚实地基,且不受施工影响、不易被损坏、便于复测、视线好的地方,并浇好砼基础保护,同时设置好保护桩。
4 测量放样人员组成
工程测量放样的好坏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能否达到预定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拟成立了专门测量放样小组,测量组由测量工程师负责,并配备2~3名有实际施工测量经验的测量员,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测量放样和复测。
5 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拟配备DTM100全站仪1台,S3水准仪2台,50m钢尺2支,水准塔尺2根,放样花杆12根,并根据需要从公司调用。
第二节 土地平整
2.1土地平整工程主要施工方法说明
本工程大部分为将荒山改造成梯田,所以整个治理范围地势较陡,坡式梯田每隔5m等高距设置一埂坎,田面布局为蓄水池—坡面—截水沟—埂坎,坡式梯田沟形式为埂在上、沟在下,从埂下方取土,在沟上方筑埂。田块长度为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
土地平整以标准田块为单元进行,尽量保持平整单元内的挖填方平衡。按照标准田块进行山地的土地平整时,先对耕作层进行剥离15厘米就近堆放,平整后再将15厘米的耕作层进行回填,这样可确保基本农田的土壤肥力不被破坏。
首先进行施工测量,测量比例尺一般为1:500,以复核田间土地平移土方量,做到挖填平衡,不余土,不出现二次搬运土方。挖填土方原则上在一个平整地段内进行平衡,但必须照顾到相邻地段的填挖情况,以缩短填挖运距,节省劳力。根据土方平衡计算,作出施工指示图及说明书。
根据施工测量,确定主要田间路和灌排渠沟的布置走向,为道路和渠道的下一步施工预留位置和土方数量。
平地土方主要利用本段挖方的土作为填料。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不能上机械的以人工施工为主。
用推土机摊铺整平,待整平后用平口钯进行找平施工。
2 .2梯田的施工
梯田施工包括定线、清基、筑埂、保留表土、修平田面等五道工序。
2.2.1 梯田定线
2.2.1.1 根据梯田规划确定为梯田区的坡面,在其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从上到下划一中轴线。
2.2.1.2 根据梯田断面设计的田面斜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台梯田的基点。
2.2.1.3 从各台梯田的基点出发,用水准仪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各台梯田的施工线。
2.2.1.4 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处理,有的为保持田面等宽,需适当调整埂线位置。
2.3 田坎清基
2.3.1 以各台梯田的施工线为中心,上下各划出50~60cm宽,作为清基线。
2.3.2 在清基线范围内清除表土厚约20cm,暂时堆在清基线下方,施工中与整个田面保留表土结合处理。
2.33 将清基线内的地面翻松约10cm,清除石砾等杂物(如有洞穴,及时填塞),整平,夯实。
2.4 修筑田坎
2.4.1 田坎必须用生土填筑,土中不能夹有石砾、树根、草皮等杂物。
2.42 修筑时应分层夯实,每层虚土厚约20cm,夯实后厚约15cm。
2.4.3 修筑中每道埂坎应全面均匀地同时升高,不应出现各段参差不齐,影响接茬处质量。
2.4.4 田坎升高过程中根据设计的田坎坡度,逐层向内收缩,并将坎面拍光。
2.4.5 随着田坎升高,坎后的田面也相应升高,将坎后填实,使田面与田坎紧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