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体积混凝土定义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文字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概念。美国混凝土学会(ACI)曾规定:“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开裂”。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尺寸在80cm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温度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为大体积混凝土”。在我国,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1]。
1.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与一般混凝土是不同的,综合来看,大体积混凝土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①混凝土体积大,块体厚。②在浇筑方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需要的浇筑量比普通体积混凝土结构连续浇筑量大,且对混凝土整体性的要求更高。③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水化热会提高混凝土内部的温度。④对于厚度在150厘米以上的混凝土,需充分考虑水平分层施工的设置以降低水热化对混凝土带来的影响[2]。
在施工期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往往会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很大的拉应力或因施工阶段的变化而导致应力的急剧变化。要把这些应力限制在允许范围内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大体积混凝土中易出现温度裂缝。
1.3大体积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开始于混凝土水坝的建造,在1900年前,由于建造的混凝土水坝体积小,混凝土强度低,水化热低,放热时间长,因此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很小。后来随着坝体增大,虽然水泥放热较小,但内部蓄热量大,温度应力增大,坝体裂缝的控制显然成了大问题。到了1930年工程师认识到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是裂缝开展的主要原因,从此开始了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全面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控制措施[3]。
(1)采用低水化热水泥
最初美国人在1932-1935年建造Morris坝时,首次研制了低水化热水泥,即限制水泥中C3A、C3S的含量,以便降低水泥的水化热。后因此种水泥的强度增长速度太慢,又逐渐使用C3S含量较高的中热水泥。后来又加入了火山灰、粉煤灰、蛋白石粉、浮石粉等,被逐渐将目标集中在粉煤灰和矿渣上并为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随后开发了效果更好地低水化热膨胀水泥。
(2)降低水泥用量
美国在1930年之前建大坝水泥用量较多,最低为225kg/m3,虽然强度符合要求,但总出现裂缝,后来降低水泥用量,使胶凝材料的用量为160kg/m3左右(含掺合料)。后来又采用在混凝土中埋入大粒径石头的措施来降低水泥用量和吸收混凝土中的热量。
(3)开发新的混凝土施工工艺
已经开发和采用的方法有:合理进行分缝分块、混凝土通仓纵缝浇筑法、使用强力振捣设备、用聚合物浸渍混凝土等。
(4)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
通过低温走廊预冷混凝土降低混凝土浇注温度、用掺冰的水拌合混凝土等。
(5)降低混凝土浇筑块的温度
最常用的方法为在混凝土中预埋冷却水管,用循环冷却水带走水化反应热,降低大体积混凝土中的温度。
(6)混凝土外保温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经济的措施,尤其适用于普通民用建筑物的基础筏板和设备的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