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应用
摘要: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与建筑工程一样对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电气化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水利水电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现在我国的水利工程正在迅速发展,水利项目也越来越多,对工程的质量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工程进行监控,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与施工的质量。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堤防防渗漏是关乎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部分,必须要足够重视。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水利工程依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水电工程、灌溉工程、防涝工程等等。尽管功能有所不同,但每一种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重视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工程中的每一项技术与工艺都严格要求与控制,尤其是堤坝防渗漏等重要技术,更要严格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工程的质量。
1要做好水利工程的堤防防渗漏施工
现在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水是一种极其常见、极其重要的资源。为了对水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人们建设了水利工程。除此之外,人类的发展史上,水一直都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一方面孕育了人类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另一方面,不受控制的水也使人类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灾害。为了避免灾害的影响,人们建造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在发挥水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水进行约束,对灾害进行防治。堤防建设作为水利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对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的不断深入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堤防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关的技术体系也日趋完善。
2水利工程堤防出现渗漏的原因分析
2.1方案设计方面
水利工程的建设环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在对施工进行设计规划是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周的问题。再加上当前水利工程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部分设计人员的从业经验欠缺、没能充分把握施工要点与难点、对施工环境不甚了解等多种多样的原因,设计出的施工方案经常会出现与实际严重脱节,施工的难度大,工程的效果差等现象。
2.2施工原料的质量不合格
在所有的工程项目中,建筑材料对建筑质量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堤防防渗漏工程所用的材料对于堤坝的质量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旦出现工程原料不合格的现象,堤坝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当前的施工中,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都在施工方面,对于材料的监管力度远远不够,导致水利工程施工的原料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在用料时,偷工减料的现象也使时常出现,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质量。
2.3施工中的原因
在水利工程施工时,为了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缩短工期,一般都会采取多个地方同时开始施工,最后再进行每一部分工程的衔接工作。虽然这种施工方式可以优化建筑资源的配置,提高施工的效率。但这种施工方式也有很大的缺点,尤其是在衔接阶段,一旦这项工作不是非常到位,就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3水利工程堤防工程施工技术
水利工程的质量对水利工程的功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随着我国经济上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在蓬勃的发展,建设速度也有很大程度的飞跃。这也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尤其是堤防工程的质量,提高施工技术,改进施工工艺变得十分重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施工主要包含以下2个部分:
3.1土料选择
在选择堤防建设的土料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确保施工所用的土料质量合格,以保证最终的工程质量。为了防止工程沉降现象的发生,应该在填土时进行换土,提高其稳定性。为了提高工程的效率,缩短工期,现在施工中在进行堤基挖掘时通常采用相应的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来进行挖掘,这种方式,既能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也能节省资源,降低施工成本。
3.2填筑施工
填筑施工阶段主要是对堤防的堤身进行建设,想要保证堤坝的质量必须要做好填筑工作。这就对相关的施工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堤防的质量,施工人员必须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足够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标准进行施工。(1)在进行填筑前,必须要依据相关的要求对堤基进行清理。只有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与施工标准对施工的堤基进行清理才能保证堤防的质量。在进行堤面清理边线控制时,应该以设计基面为标准,适当宽出30-50cm。(2)在目前的施工过程中,通常采用后推法来进行土堤填筑,这种方法对操作的工艺要求极其严格,要求每一层铺土厚度控制在40cm,当铺料填至堤边时,需要超出设计边线的30cm。
4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和其他的建设施工一样,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可以通过相应的监督与管理、改进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来提高。
4.1堤基与岸坡的质量控制
堤基是整个堤防建筑的基础,对堤防建筑的整体质量与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一部分通常都位于水下。在对堤防建筑进行后期的维护与检测时,通常都会忽略这一部分,这也就导致这一部分的质量很难保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提高对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现场的施工条件,在施工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结束后更要重视这一部分的维护工作。尽管这项工作有很大的工作难度,但绝对不能置之不理。
4.2堤体填筑的质量控制
堤体的主要作用是防洪,质量过关的堤体能在发生洪水时起到应有的挡洪作用,避免洪水造成危害。保障堤坝保护范围内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如果建设出来的堤坝质量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那么在洪水到来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堤坝挡不住洪水的巨大能量而导致决堤现象,最终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要求,严格施工工艺,保证施工的工程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避免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国家经济遭受损失。在进行堤体的填筑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堤体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另外,每项工作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每一项工艺都要符合相关的规定。
5各种堤防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阐述
5.1防渗漏帷幕灌浆施工技术
这种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水利施工的施工地点的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在现实施工时,只有在土壤岩石体积比较大或者是土壤中的岩石是砂砾石的条件下,才会使用这种施工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帷幕的良好防水性能,用帷幕覆盖堤坝主体,将下面的一部分帷幕埋进土壤里,上面的部分通过灌注水泥将帷幕固定在坝体上,利用帷幕良好的防水性能来实现堤坝的防渗漏。
5.2混凝土防渗漏墙施工技术
混凝土防渗漏墙施工技术有着非常巨大的优势,由于用料等方面比较环保,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小、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小、对其他的施工过程影响小、载重量大、对施工环境的影响小、防水性能非常出众等优点,这种技术在实际的水利工程防渗漏处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但这种技术非常复杂,再加上大部分的施工都是在地下进行的,施工起来不仅困难繁琐,安全性也很难保障。
5.3卵砾石层的防渗漏帷幕灌浆技术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中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相比纯陆地建筑要考虑的条件也更多。这也导致其他建筑施工中的防渗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很难直接应用。卵砾石层作为水利工程施工时经常遇到的地质之一,其防渗漏工作通常采用防渗漏帷幕灌浆技术。另外由于卵砾石层的特殊性质与施工现场的特殊条件如水流等,很难通过普通的钻灌方式制作防渗漏帷幕灌浆技术所需要的钻孔,因此,在实际施工时通常采用套阀式或是循环式钻灌阀来制作钻孔。另外,在进行灌浆时也必须要使用3排及以上的灌浆孔,并且要使用用黏土和水泥浆液配制出特制的灌浆进行灌浆,只有这样才能在特殊的施工条件下完成防渗漏工作。
5.4劈裂灌浆防渗漏施工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说是对已经出现渗漏的大坝进行补救性施工的一项技术,主要用于对已经出现严重渗漏的大坝渗漏部位的补救,通过施加压力,让出现渗漏的坝体在压力控制下出现需要的裂缝,然后再对着下裂缝进行灌注,通过灌入灌浆这种方式来控制内部裂缝的大小,并解决渗漏问题。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解决坝体的变形问题,可以说一举多得。
5.5高压喷射灌浆防渗漏施工技术
高压喷射灌浆施工技术是在当前水利工程防渗漏施工中经常采用的技术之一。这种方法是通过高压灌浆设备,在设备产生的高压下将灌浆压入土壤内部。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一系列有序的施工,最终实现防渗漏。想要使用这种技术,就必须要对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灌浆孔进行精确的定位,以便能够保证灌浆达到效果。尽管这种技术对施工地点的地形有一定的要求,但只要适当的加以改进,还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安排好相应的技术人员。
6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十分繁多,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建设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出符合现实需要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施工时,更要注意施工原料的监控与施工工艺的改进,尤其是堤防防渗漏技术。做好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工程的质量,是水利工程为社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金明.浅述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4):140-141.
[2]孙兰英.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解析[J].江西建材,2015(13):117-118.
[3]武庆玲.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2):140.
[4]兰兴文.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1):99-100.
[5]郭春生.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0):168.
[6]杨超.水利工程堤防防渗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