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计划经济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原则,义务与权利濒临消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正在逐步被广大人民群众众所认识接受。农业灌溉最末级的农田建设以及输、供、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摆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市场经济; 水利建设;农业生产。 
    灌溉之利,田之大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已远不如从前,但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推广节水工程,科学用水,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略一直没变。农田水利工作必须以政府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为引导,充分认识地域性变化对水的要求制定适应性的政策、方针,同时改革现有农田水利在市场中所处地位,正确划分市场体制下农田水利公益性性能,再有就是发挥市场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一、顺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一)顺平县基本概况
顺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距离保定市37公里,平原、丘陵、山区兼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县总面积708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区占山区总面积的2/3,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70mm。全县境内河流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共有曲逆河、界河、蒲阳河、七节河、金线河。此外还有唐河为过境河流,在顺平流程很短。这些河流中除唐河常年有基流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
全县人口3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万人。总耕地面积39.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2.34万亩。全年人均收入1962元,其中山区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
全县水资源总量14543万立方米,其中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266.77万立方米。顺平地上水源工程包括:龙潭水库(中型)、大悲水库(小一)、大李各庄水库(小二)和西荆尖水库(小二),除龙潭水库近年主要用于旅游,其它三座水库均具有灌溉效益。但由于持续干旱除龙潭水库和大悲水库蓄水外,大李各庄水库和西荆尖水库均已干涸。渠道灌溉工程。主要有以西大洋水库为主要水源的唐河灌渠,控制范围包括朝阳、白云、蒲上等59个村,原控制面积11.62万亩。现在唐河灌区由于多年不曾使用而损毁严重。另外还有利用塘坝、水池、水窖、扬水站和河道引水等灌溉形式。地下水源工程。我县现有机井3637多眼,控制面积21.8万亩。顺平县山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品种以苹果、桃、柿、杏、李子等为主,现在全县果树种植面积已达31万亩,水果总产量达18.52万吨,占山区总收入的80%,林果业已成为山区经济收入的主导产业。平原区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花生、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
南水北调工程竣工后,分给我县的水量为400万立方米,这将改善顺平县长期缺水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主要为工业和城镇生活发展提供稳定的水源需要,以减少工业和城镇生活对地下水的超采来保障农业用水水源。
(二)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顺平县紧紧围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力度,以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节水灌溉,以节水灌溉保证农业结构调整。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针对连续干旱的实际情况,顺平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全面推广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兼有微滴灌等多种形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地下水的合理开采,高效利用。
1.1防渗管道:采用管道输水,地头分设出水口的灌溉方式,有效减少土渠输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渗漏损失。是全县主要的节水灌溉形式,全县现有低压管道53.39万米,全县井灌面积已达29.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19.795万亩,占井灌面积的68%。
1.2微灌、滴灌:顺平的微灌、滴灌主要应用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上,共安装微灌、滴灌设备4套,控制面积1300余亩。
1.3塘坝、水窖:目前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式还有集雨塘坝和水窖,该项工程主要用于为果树灌水及抗旱作物的点种。截止到2008年年底我县共建水窖14668个,其中现状共有水窖11323个;塘坝54座,蓄水284.56万方。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现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状是依照在国家投资引导的基础上,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由村成立用水者协会,并由协会管理日常事务,保障村民能够随时使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1、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农民淡化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热情
(1)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保护意识淡泊。多年来新建设的提水、节水、等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同样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2)农村干部群众只注重发展经济,从而忽略了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当今社会是经济社会,人们对经济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越了其它方面,尤其是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农村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情不高。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村更是如此。
(3)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尤其是在国家免除农业税以来,大部分村集体没有经济来源,不能很好地组织村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资金和劳力。国家虽然投入了一部分资金,但只能是起牵头作用,村委会无力筹措更多的资金,只能是有多少钱干多少事而已。
3、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计划经济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是以国家投入为主,农民主要以投劳为主。而如今是以国家投入为副,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号召村内自筹资金结合使用国家补助资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如今大部分村集体均无经济来源,农民自筹资金筹集困难。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面积推广很难实现。只是那些有自筹能力的村组,可以开展此项工作。但是管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工程建成后,没有及时明确产权,导致工程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和管理,因为管理和维护跟不上,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加以保护,所以导致了工程使用年限不长而报废。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靠现有农田水利状况是无法保障的,但一边要发展,一边却又在退化,这不是十分矛盾的事吗?分析其原因可以为我们改善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计划经济的思想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得到保证。
   (1)近年来,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方面投入的资金比例在缩小。各乡镇压及村组的财力有限,无法筹集资金建设农田工程。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下去,决非是长远之计。只能是水管单位尽量为农村跑项目,积极调动有能力的村组自筹资金结合项目资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带动其它村组加大对该村组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从而掀起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促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2)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人们对那些已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比如提灌机械拆卖、管道被拆除等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而不是把其改造后重新利用,从而既可以节省了重复投资,又可以变废为宝。
    2、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原有体制已不能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在用水上,农民对种田也不再是主要的增收手段,而是以养家糊口为主要目的。各自为营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设施疏于管理维护,利用自然降雨和辅助其他设备来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的普遍做法。如此一来,用水成本一旦增加,用水户就会打经济算盘,拖欠水费,或拒交水费,水费收不上来,就无法对输水设施进行管理,最终是水利设施无人用也无人管,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矛盾重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3、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化开展。
许多水利政策、规范、技术都要求农民在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要有自筹资金,但在以抓经济为主的当今社会,人们已不在把投资眼光放在不能立竿见眼的水利基础建设上,而是放在发展自身经济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而统一。计量收费,按方收费及价差收费等先进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就是用经济的杠杆使用水户节约能源,搞活水利经济。
    四、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立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逐步进入市场,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1、对于农田水利主体设施应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
其次,加大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符的。一是经济实力可以保证。完全有能力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基本农田的粮食直补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减和补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可以重新树立农民对政府的信心和威望。在广大农村,逐渐发现,多数农民对政府官员、村级领导的不满,两者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更有甚者,政府的工作还需要水管单位人员出面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和理解。就农民的话说:只有对农业建设投入的部门才是最值得信任的。 
    顺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正在试行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协会来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2、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一是实行市场体制下的农田建设不再由受益户义务户负担,而是统一缴纳建设费用,由水管单位来统一规划建设。二是重新规划受益区域的建设地段,实行差额补助建设的办法。建设方式实行公司化运作管理方式,加强建设的规模化和透明度。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其系统内的公益性特点却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政府还是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进行调控和引导,完全市场化的农田水利经营管理,应从税、费中支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应在市场化中考虑计划性的规划,制定必要的用水、防洪制度,约束市场化的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