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岳教授,参加小浪底、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论证,主持三峡工程论证移民专家组的工作。公开发表专著论文八十余篇。被河海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及所属水利和土木工程学院聘为兼职教授。获得国家级研究成果奖励证书,部级奖励证书和国务院颁发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关键字:资源型水利

  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仍然是21世纪中国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为100多亿美元;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水利三大灾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移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方面。21世纪的中国水利将由工程型水利转变为资源型水利,将水利的战略重点逐步转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上。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岳。
  记者:张理事长,现在缺水问题在我国被炒得沸沸扬扬,您曾长期在水利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又长期从事水利发展战略研究,依您所见,21世纪中国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张岳:我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防治水污染加剧,将成为21世纪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分析20世纪90年代洪涝、干旱和水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水利投入,尤其在大江大河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可是,解决缺水的问题,难度要大得多。简单地限制用水,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威胁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乃至威胁到生存。因此,21世纪我们在大力提高江河防洪标准的同时,要将水利的战略重点逐步转向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上。

  记者:21世纪,我国的人口增长将达到峰值,经济上我国将跻身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与此密切相关,中国的水利将面临挑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张岳: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水情及其特点,按照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选择和确定新的、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模式,走一条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水利必须完成10个方面的转变,即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水利工程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水资源由开发利用向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转变;工程措施向非工程措施转变;水管理体制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地域由东部向中西部转变;以社会效益为主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转变。这其中最根本的转变,是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的转变。

  记者:请您具体解释一下,资源型水利的内涵是什么?它与传统的工程型水利有什么区别?完成从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的转变,有什么实际意义?

  张岳:人类在原始社会是靠天吃饭,等天降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备水防旱,止水防洪,各项水利工程应运而生。几千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以工程水利作为物质基础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在治水除害兴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总体来看,水利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为保障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一直存在着“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重工程轻实效、重治理轻配置”的问题。结果,水利工程虽然修了很多,但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资源型水利是一种新的战略选择,其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从广义上讲,水与各种资源都有一个优化配置问题;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水资源自身,包括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的多功能与综合利用,还有水资源区域性的优化配置问题。

  与工程型水利相比,资源型水利重视工程数量,更重视工程质量;重视工程建设,更重视工程管理;重视工程措施,更重视非工程措施。最终目标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措施的优化组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上,大体有三种选择,一是对现有的可利用水量进行重新分配,以适应新的需求;二是通过节约用水和水的再利用,提高用水效率;三是通过传统的工程措施来增加可用淡水量的供应。现在多数国家已倾向于前两种途径。未来的防洪、灌溉和供水量的增加,已不可能全靠兴修工程来解决,而要走效益型、科技型、优化型、集约型发展之路,这是世界性的趋势。

  记者:您能否举两个例子,说明在未来水利建设中,怎样体现资源型水利的战略思想?

  张岳:解决西部大开发中水的问题就很典型。西部地区的主要灾害是旱灾,西北地区水资源极为紧缺,但同时由于用水设施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渠等水利用系数低的只有0.3~0.4。西南雨水虽然丰沛,但浪费问题也很严重,云贵两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解决西部水的问题,当前要着重管好现有供水量,重点是调整结构,全面推行节约用水,对现有工程进行挖潜、配套和改造,巩固和提高现有的供水能力。

  正在加紧规划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是一个流域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例子。我国北方地区是资源型缺水,不可能完全靠当地水资源量解决缺水问题。南水北调的东、中、西三条线路应作为系统工程,进行总体设计,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统一考虑;雨水、节水、蓄水、调水统筹规划,协调安排。对各条调水线路,对地表水、地下水等各种水源,应进行联合调度,实现上、中、下游,东西部、南北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互补。

  记者:看来,水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今后水利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任务都够重的。

  张岳:21世纪中国水利要从工程型水利转变为资源型水利,水利部门必须转变职能。对资源型水利而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水利基础设施的总量和增量,而且关键取决于其存量和质量,这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就要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50年内,在重点建设新的水利工程的同时,必须从根本上扭转消耗资源、低效率、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水利部门应根据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组织对全国水资源重新进行全面评价,重新审定原有的水利发展战略规划。

  从根本上说,必须从观念上、思维上、战略上、方法上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重点对管理、投资和价格体制进行改革,这样,21世纪的水利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