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充分灌溉技术是作物灌溉的一种方式,其能够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在当下水资源正日益缺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研究,进而大力推广,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我国在其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会阻碍作物的良好生长。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理论基础,然后就现阶段我国的非充分灌溉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非充分灌溉模式。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促进非充分灌溉技术的更好发展,进而使农民群众能够合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非充分灌溉;水分亏缺;存在问题;可行方法 
  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全世界而言,水资源都在缺乏,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运用。农业的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所以专家提出了非充分灌溉技术。这是一种新的灌溉制度,主张高效的利用水资源,不追求单位面积的最高产量,而是通过增加灌溉面积而获得大面积的增产增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者融合。 
  1 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作物对水分的缺少有一定的适应性 
  经过相关的试验可以看出,植物生长时如果发生水分缺少的情况,机体会有所反应,如基部粗壮、叶面卷曲、提前成熟等。光合作用和叶面蒸腾和叶面气孔开张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研究中不难发现,这两个因素与气孔开张度反应不尽相同,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和气孔开张度呈正比例增加,但如果气孔开张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这种增加就不显著。但蒸腾速率会随着气孔开张度增大线性增加。如果是干旱缺水,那么根系将产生激素,主要是将缺水的情况传递给叶子,调节气孔开张度,控制蒸腾消耗水分,进而不会影响光合作用下的产物积累。 
  1.2 有限水分亏缺下的作物补偿效应 
  补偿效应在生物是广泛存在的。遇到干旱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生长的减慢或停止,如果此时遇到复水后短期内生长速度会有明显的加快,有时会超过没有受过干旱的作物,这就是生长的补偿效应。也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作物在某一时期缺水,并不代表着产量会降低,相反还可能有增长的效果。作物在干旱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超出一定的适应范围,那么当复水后,在补偿效应的作用下,会有利于作物产量的增长。 
  1.3 有限水分亏缺对光合作用产物品质的影响 
  大量试验证明,不能将水分胁迫完全看成是负面的,在特定发育阶段、有限的水分胁迫将有利于作物品质的提升。 
  1.4 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缺水敏感度不同 
  研究表明,农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内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并且差异性很大。通常情况下,作物营养生长盛期需要的水分多一些,而在苗期和营养生长结束时,适当的水分亏缺不会对其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有的旱作物苗期的土壤含水量比较低,有利于促进根系深扎,使得土壤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待到成熟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会有效防止倒伏。 
  2 非充分灌溉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概念没有确定 
  现阶段节水农业研究领域中一个热点课题就是非充分灌溉,但其并没有得到确认,非充分到什么程度,其最终目标该怎样确定?如今有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品种也进行了改良,很多地区的灌溉用水量较从前有了大幅度降低,但产量却有很大的提升,这要归功于非充分灌溉,还是作物因生长条件改善灌水尚无定论。 
  2.2 给工程设计带来误区 
  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的规划工作,有的灌区已经较建设时的水源供水量大大降低了,而为了保住甚至是扩大原有的灌溉面积就很盲目地规划使用采取非充分灌溉制度,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使提出了实施非充分灌溉的计划,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客观条件而无法最终实施。 
  2.3 经济性确定方法不明确 
  非充分灌溉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所以有专家指出非充分灌溉相对于充分灌溉的单产,降低不应大于5%,还要对灌溉工程的投入和产出有一个严格的论证。无论是哪个地区的灌溉,都要产生一定的经济代价,这就要在每个地区都实施节约灌溉用水,终极目标都是以灌溉来获得高效益。 
  2.4 操作性不强 
  现阶段我国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群众有权来选择种植什么作物,种植的面积,而每一种作物所需要的水量和灌水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非充分灌溉,首先要保证渠中始终保持水量的充沛。大范围、小流量供水,除了会在无形中加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渠道内的水资源流失。 
  3 生产上可行的三种非充分灌溉技术 
  3.1 控制性干湿交替灌溉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人为的作用下使作物根系处于半边湿润、半边干燥的土壤环境中,充分利用水分,减小或避免干旱影响的一种全新灌溉方法。局部干旱,会刺激受旱侧的根系生长,还会调节作物的水分消耗速率,进而降低作物株间水分蒸发损失和叶片水分蒸腾损失,提高水分的利用率,这样植株的干物质积累不会有非常明显的减少,保证了作物正常的生长和产量。相比于地面全部湿润灌溉,交替灌溉能够很好地降低作物株间水分蒸发损失和叶片水分蒸腾损失,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3.2 调亏灌溉 
  主要是指作物在某一生育期内,有目的、主动地减少灌水量,造成作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的灌溉方法。某大学和澳大利亚持续灌溉研究所进行了合作研究,调控了桃树水分供应来抑制树冠发育,不仅降低了修剪工作量,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透光问题。他们是在桃树营养生长期,采用用水亏缺的方法进行处理,经过试验得到在第二期实施水分亏缺处理后,桃树果实大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枝条的生长上变化比较大。进入后阶段充分供水,当果实成熟时,果实却较大,产量也有所增加。 
  3.3 优化灌水制度,灌关键水 
  工作原理是将有限的灌溉水量进行良好的分配,进而达到提高灌溉水向作物可吸收根层的贮水转化以及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转化效率的目的。限制对作物的水分供应,改用灌关键水,增加有效降雨利用,加大土壤调蓄能力,同时对作物进行抗旱锻炼,降低腾发量,使水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非充分灌溉技术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当今业界研究的重点问题。非充分灌溉技术最佳的适用范围是井灌区,而大型灌区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不宜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大型灌区的控制面积比较大,灌水周期长,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体制,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比较合适。而井灌区的控制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小,并且我国的很多地方都实行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合理调度的作用下,有利于实施非充分灌溉。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非充分灌溉技术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相信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其必将在我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建德.非充分灌溉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6(4):29-31. 
  [2]朱姗姗.建立水权转让制度,促进灌区经济发展[J].节水灌溉,2006(6):72-73. 
  [3]张志川.非充分灌溉数学模型中参数确定的改正及验证[J].节水灌溉,2006(6):20-21. 
  [4]李风民,等.干旱环境条件下春小麦适度调亏灌溉产量效应[J].灌溉与排水,2005(6):38-39. 
  [5]曹伟,马英杰,张胜江,等.干旱区棉花畦灌非充分灌溉技术研究――以新疆尉犁县为例[J].节水灌溉,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