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水与生态建设问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已列为重点和优先领域。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西部大开发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内蒙古牧区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干旱、少雨、多风沙,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草地牲畜超载过牧,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不仅威胁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危及以京津为代表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中央明确要求把恢复和改善内蒙古草原生态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抓紧抓好。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水资源保障是关键。这次《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资源保障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建立维护草原生态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牧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这不仅是内蒙古牧区水利建设所要始终坚持的,而且是整个牧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实现向依靠自然修复能力恢复重大战略性转变的依据。
 
       在牧区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中要力争所有工程基本实行节水化,力争实现地表水灌溉利用率达到65%,地下水灌溉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因此,要建立健全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适应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水利支撑体系,基本实现牧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内蒙古草原分布在高原丘陵和沙地周边,由于近年来连年干旱和生态恶化,已有三分之二的草原退化、沙化。因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必须与治沙结合起来。有些地区通过利用沙区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的优势,开发了新的食品、药品、饲料及其他加工业用途的再生植物资源,但要发展这些产业,关键是解决灌溉问题。根据植物一次性生产能力及内蒙古的水资源状况,大力开发节水灌溉,才能保证牧区发展和草原生态建设。主要灌溉方式应采取地表灌溉、散水灌溉和微灌,要更多地使用多孔质渗透型橡胶管进行地下滴灌,可以抑制地表蒸发。总之,发展牧区经济要满足良好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有必要利用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对气象、植被、土壤、生态以及农村社会构造进行综合性理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保障牧区草原生态建设,不仅对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建设,而对我国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生态安全,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