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矿区土地复垦是指对各类矿区在采掘过程中破坏的或废弃的土地、森林、草地、水面等资源,在拓掘过程中或采掘过后及时采取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予以恢复,使其达到可期望利用的状态,以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利用。
       1 引言
  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因其广袤的地域,矿产品种类繁多,环境破坏面积也相对较大, 加之匮乏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等特点使其复垦工作具有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同的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们自发地在矿区废弃地上小范围地尝试种植、放牧与开发建设。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对矿山资源需求日益增长,同时,矿山环境恶化,特别是如雨后春笋涌现的乡镇企业(TVES)及乡镇煤矿(TVCMS)虽缓解了资源紧张的状况,但由于落后的开采技术、低效的环保措施、以及政府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其生产使得业已严峻的矿区环境雪上加霜。
  2 从矿区土地复垦到矿区生态重建
  “土地复垦”一词在我国50年代末称其为“复田”、“造地复田”、“垦复”等,此种涵义很快就显露出片面性和不科学性,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70年代在我国东部平原煤矿的塌陷区,不仅进行了种植复垦,而且还进行了养殖复垦等多种利用方式。
  1988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土地复垦规定》对“土地复垦”一词的界定是:“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美国土地复垦有3种不同程度的要求:
  (1)“Restoration”指完全“恢复”或“复制”出被扰动或破坏前的土地存在状态,包括首先重新恢复原先的地形,然后在此基础上按原有的模式利用土地。
  (2)“Reclamation”指尽可能按照采矿前土地的地形、生物群体的组成和密度进行恢复,同时包括可恢复与原生物群体相近的其它生物群体。但它们必须能共处同一生境,在可能的地域,乡土生物品种应该被用在复垦过程中。
  (3)“Rehabilitation”指按照土地破坏的情况和事先的规划和利用计划,逐渐恢复或建立一种持续稳定并与周围环境和人为景观价值相协调的相对永久用途。这种用途可以与破坏前雷同,也可以在更高程度上进行用途部分更换或完全更换。
  从不同类型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研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上述的美国土地复垦中的第一种要求,即“Restoration”在国内矿区不现实。以黄土区露天矿为例,若以采矿前的生态为参照进行“复原”,显然不科学,因为采矿前的原地貌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系统抗逆性能力很差;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生态为参照进行“复原”,显然不可能,因为“复原”当时的森林、草原景观,即使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难以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第二种要求,即“Reclamation”,最初很容易就被国内学者所接受,也是至今应用最广、使用频率最多的一词,因为我国大多矿山废弃地初期立地条件十分恶劣,即使最终土地利用方向为耕地,但起初也是首先利用林、草,特别是固氮先锋植物改良生境。而对第三种要求,即“rehabilitation”更适应于中国的国情和情理,不仅包涵简单“恢复”,而且包涵一种意义更为明确的重建。
  近年来,国内围绕矿区土地复垦研究已渐成“热门”,矿山、土地、农业等的研究人员称其为“土地复垦”;环保研究人员有时称其为“土地复垦”,有时称其为“生态建设”;生态研究人员原称其为“土地复垦”,现常称之为“生态恢复”或“生态重建”。虽然各类从事研究人员对其有不同的称谓,但从近年研究和实施工程来看,虽名称各异,方向也各有所侧重,但总目标逐渐在趋向一致,趋向于更综合的生态问题。不论称生态恢复或生态重建,现状已由单纯的工程问题趋向于更高层次的生态问题,或应更明确地称之谓复合生态问题。故由土地复垦进展到生态重建已不是研究人员对其名称的转移,不是学院式的讨论,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也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3 矿区生态重建的理论基础
  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环境污染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矿区环境问题,以及由此诱发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当代人再也无法回避而且必须作出回答,目前可行的解决办法可从恢复生态学中找到。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在80年代得到有力发展的现代生态学分支。它所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条件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得到重建的问题。它涉及了大量在自然生态系统过程中未曾涉及的方法学问题。恢复或重建过程是破坏过程的逆向演替,这一逆向演替可能是沿着被破坏时的轨迹复归,也可能是沿着一种新路径去恢复,可能是自然地进行,也可能是必须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的过渡过程。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矿区生态重建是指对采矿引发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对其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超前性的计划、规划、安排和调控,同时对逐渐逼近最终目标这一逆向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跟踪评估并匹配相应的技术经济措施,最终重建一个符合代际(间)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从这一概念可归纳其特点为:(1)矿区生态重建不是在采矿出现环境问题之后才采取的一种后患治理措施,而是在开采之前就预测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在开采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对策是超前的;(2)矿区生态重建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不是原始的环境,而是主动按照采矿的时空发展顺序和最终符合人类需求和价值取向,重建一个高水平、可持续支持系统,对策是主动的;(3)矿区生态重建不是仅对采矿造成的污染进行限制、赔偿和投资,而是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突出人地关系,追求整体协调、共生协调和发展协调,对策是和谐的;(4)矿区生态重建不是单纯工程技术、治理项目,而是从矿区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人类行为、价值伦理等进行区域综合规划、评价、整治和管理,对策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赵界,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陈龙乾.矿区土地演变监测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4]直建原.采煤万t沉陷率的研究.江苏煤炭,1991,(4):30一33
  [5]胡振琪采煤沉陷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复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
  [6]孟庆华,傅伯杰.景观格局与土壤养分流动.水土保持学报2000,14(3) :116一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