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农田灌溉用水占全国总供水量近80%,提高水的利用效益,节约灌溉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一项不可替代的重大措施。但由于多种原因,从总体来说,从节约灌溉用水对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已经发挥的作用来衡量,仍相距甚远。
关键词:农田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发展基金
1 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科技积累已经基本具备
农业生产的发展总是与生产技术的革命相伴随的,纵观我国农田灌溉技术的现状,从总体来说,仍然基本上采用着千百年来所习惯采用的旱作大畦灌溉和水稻淹灌。近20多年来在旱作物喷灌、微灌、膜上灌以及水稻湿润灌溉等新灌溉技术的研究上,均取得了一批成果,但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这些技术的面积仍然很少,都只占几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大力加强农田灌溉新技术研究的同时,从欧、美等许多国家引进过水动或电动时针式、电力直线移动式、绞盘式、滚轮式等各种大型喷灌机,并经过试用、研究、筛选,研制成功和批量生产了电动时针式喷灌机,成功地应用在一些国营农场;也引进了微灌技术、喷头生产技术,薄壁钢管镀锌工艺,并自行研制和批量生产了小型喷灌机、微灌设备、薄壁铝管和各种配套管件,对推动当时和现在喷、微灌的发展发挥了作用;根据需要我们还自行研究建设了恒压喷灌系统、自压喷灌系统、大坡度山地喷灌系统,以及移动式微灌系统等,所有这些技术均普遍获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我国农田灌溉技术变革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即科技储备,在80年代中期已经基本具备了,到90年代初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但实际上此后多年并未能推动我国农田灌溉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推动技术变革不能单抓技术,还必须有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也就是常说的还要解决一个“机制”的问题。
2 必须解决推动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机制问题
近二三十年来,不论是渠灌区或井灌区,在减少灌溉输水损失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效益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经济活动的核心。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都是节约用水措施,而灌溉输水防渗却比农田高效用水要受到更多的欢迎。灌溉管理部门是以“水”为商品开展经营活动的,向农民出售的水量越多,收益越高,在取水量有限制的条件下,减少输水损失就意味着可以大幅度增加对农户和其他用户的供水量,也就是为管理部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样,井灌区采用管道输水,可以在同等能耗的条件下,大幅度增加送入农田的水量,既加快了灌溉进度,增强了灌溉的时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又降低了单位面积能耗,效益也非常显著。而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虽然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为缓解水资源危机做出贡献,但对于灌溉管理部门来说不仅不会带来任何现实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没有新的用户时还会减少水费收入;对于农民来说,由于水费很低,由节约用水所实现的经济收益,也难以补偿所需要的投入。因此,推动农田灌溉技术变革,除必须解决好的相应的科技储备问题,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以外,还必须解决好机制问题,特别是投入机制的问题,其关键则是要把农田高效用水彻底地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农民和管理部门对待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积极性。
3 现阶段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内涵
农田灌溉技术变革这个概念,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农田灌溉技术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对节约用水的要求而提出的。也就是说日益加剧的水资源危机,迫使我们不能不加快步伐推进农田灌溉技术变革,把农田用水的无效损耗减小到最低限度,发挥水的最大效益。当然,农田灌溉技术变革当是有条件地首先对畦田或格田进行改革,使之能根据作物需要控制灌排水量,达到灌排自如、灌溉均匀。这就要求必须把田间工程当作灌溉系统的基础工程来抓。
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给旧灌区技术改造指出了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当前全国大多数旧灌区都面临着技术改造的任务,既然是技术改造,就必然有一个如何改造的问题,是用新技术、新装备把旧灌区改造成现代化的,可以高效用水的新型灌区?还是仅仅做到恢复或提高其原有的灌溉功能?这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十多年前我们提出来过,现在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可能已经比较成熟了。
当然,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是工程装备的革新问题,技术措施的革新也必须与之协调发展。所以管理为节水增产服务,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
4 建立节水灌溉发展基金
据分析,全国现有5000亿m3左右的可供水资源量中,90%是70年代末以前开发的,将来很难依靠新增水量全部满足城市和工业高速发展,以及新增灌溉面积的需要,必须也有可能从现有所占份额最大的灌溉总用水量中转让出一部分。
所以按节水投入成本核算,实行有偿转让,理应成为一项政策确定下来,而且不论以何种形式收取的转让费,也均应作为节水灌溉发展基金,投入到包括农田高效用水在内的灌区技术改造中去。实践证明它是解决节水灌溉投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可以给管理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调动管理部门发展包括农田高效用水在内的节水灌溉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把农民在发展提高农田灌溉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调整到一种比较合理的程度,调动农民实行节水的积极性。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经济杠杆,加上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解决节水灌溉发展中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是许多地方正在试探的办法。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多种解决模式,我们的任务应当是总结经验,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以引导全国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农业高效用水。
关键词:农田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发展基金
1 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科技积累已经基本具备
农业生产的发展总是与生产技术的革命相伴随的,纵观我国农田灌溉技术的现状,从总体来说,仍然基本上采用着千百年来所习惯采用的旱作大畦灌溉和水稻淹灌。近20多年来在旱作物喷灌、微灌、膜上灌以及水稻湿润灌溉等新灌溉技术的研究上,均取得了一批成果,但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这些技术的面积仍然很少,都只占几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滞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在大力加强农田灌溉新技术研究的同时,从欧、美等许多国家引进过水动或电动时针式、电力直线移动式、绞盘式、滚轮式等各种大型喷灌机,并经过试用、研究、筛选,研制成功和批量生产了电动时针式喷灌机,成功地应用在一些国营农场;也引进了微灌技术、喷头生产技术,薄壁钢管镀锌工艺,并自行研制和批量生产了小型喷灌机、微灌设备、薄壁铝管和各种配套管件,对推动当时和现在喷、微灌的发展发挥了作用;根据需要我们还自行研究建设了恒压喷灌系统、自压喷灌系统、大坡度山地喷灌系统,以及移动式微灌系统等,所有这些技术均普遍获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我国农田灌溉技术变革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即科技储备,在80年代中期已经基本具备了,到90年代初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但实际上此后多年并未能推动我国农田灌溉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推动技术变革不能单抓技术,还必须有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也就是常说的还要解决一个“机制”的问题。
2 必须解决推动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机制问题
近二三十年来,不论是渠灌区或井灌区,在减少灌溉输水损失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效益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经济活动的核心。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都是节约用水措施,而灌溉输水防渗却比农田高效用水要受到更多的欢迎。灌溉管理部门是以“水”为商品开展经营活动的,向农民出售的水量越多,收益越高,在取水量有限制的条件下,减少输水损失就意味着可以大幅度增加对农户和其他用户的供水量,也就是为管理部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样,井灌区采用管道输水,可以在同等能耗的条件下,大幅度增加送入农田的水量,既加快了灌溉进度,增强了灌溉的时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又降低了单位面积能耗,效益也非常显著。而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虽然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为缓解水资源危机做出贡献,但对于灌溉管理部门来说不仅不会带来任何现实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没有新的用户时还会减少水费收入;对于农民来说,由于水费很低,由节约用水所实现的经济收益,也难以补偿所需要的投入。因此,推动农田灌溉技术变革,除必须解决好的相应的科技储备问题,创造必要的技术条件以外,还必须解决好机制问题,特别是投入机制的问题,其关键则是要把农田高效用水彻底地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实事求是地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农民和管理部门对待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积极性。
3 现阶段农田灌溉技术变革的内涵
农田灌溉技术变革这个概念,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农田灌溉技术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对节约用水的要求而提出的。也就是说日益加剧的水资源危机,迫使我们不能不加快步伐推进农田灌溉技术变革,把农田用水的无效损耗减小到最低限度,发挥水的最大效益。当然,农田灌溉技术变革当是有条件地首先对畦田或格田进行改革,使之能根据作物需要控制灌排水量,达到灌排自如、灌溉均匀。这就要求必须把田间工程当作灌溉系统的基础工程来抓。
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给旧灌区技术改造指出了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当前全国大多数旧灌区都面临着技术改造的任务,既然是技术改造,就必然有一个如何改造的问题,是用新技术、新装备把旧灌区改造成现代化的,可以高效用水的新型灌区?还是仅仅做到恢复或提高其原有的灌溉功能?这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十多年前我们提出来过,现在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可能已经比较成熟了。
当然,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是工程装备的革新问题,技术措施的革新也必须与之协调发展。所以管理为节水增产服务,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
4 建立节水灌溉发展基金
据分析,全国现有5000亿m3左右的可供水资源量中,90%是70年代末以前开发的,将来很难依靠新增水量全部满足城市和工业高速发展,以及新增灌溉面积的需要,必须也有可能从现有所占份额最大的灌溉总用水量中转让出一部分。
所以按节水投入成本核算,实行有偿转让,理应成为一项政策确定下来,而且不论以何种形式收取的转让费,也均应作为节水灌溉发展基金,投入到包括农田高效用水在内的灌区技术改造中去。实践证明它是解决节水灌溉投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可以给管理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调动管理部门发展包括农田高效用水在内的节水灌溉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把农民在发展提高农田灌溉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调整到一种比较合理的程度,调动农民实行节水的积极性。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经济杠杆,加上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解决节水灌溉发展中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是许多地方正在试探的办法。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多种解决模式,我们的任务应当是总结经验,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以引导全国农田灌溉技术的变革健康发展,全面实现农业高效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