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现状

  我国可开发的中小水电资源1.55亿kW,居世界第一位,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县。其中,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8700万kW,已开发2485万kW(见附表)。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小水电资源丰富的地方,主要依靠地方、群众的力量,积极开发中小水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就是结合江河治理兴水办电,开发当地中小水电优势资源,培育当地优势产业,带动关联产业,既解决当地用电问题,又形成地方自身造血机制与功能,解决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进农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它关系到农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是一项统筹发电、供电和用电,协调扶贫、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建设,促进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是中小水电行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小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站发电到联网运行,从建设县电网到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从小、散、弱到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水电已由建国初期星星点点的农村“夜明珠”,发展到现在发电装机达到3400多万kW,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kW·h ,从业员工(包括农村电工)80万人,水电资产3000多亿元,年经营收入 500余亿元,年实现税利80亿元,担负着全国1 /2地域、1 /3县、1 /4人口供电任务的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水利地方电业。

  小水电源于农村,源于消除贫困,是中西部地区、小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山区人民的一大创举,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亲切翔,是不断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改革先行者。“七五”至“九五”中西部地区、小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山区共建成了 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超额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 600个县的任务。15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治水办电相结合,使边远山区 1.2亿元电人口用上了电,初步治理了数千条中小河流,增加水库库容 500亿立方米,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增加灌溉面积2530万亩,解决了6425万人及474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巩固发展了以小水电为龙头的山区水利,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发展可再生的中小水电清洁能源与绿色能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以电代柴”减少自然林砍伐,防止水土流失,每年节约木材 9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5年平均增长了9.8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一倍;带动城乡工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累计使2000多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加快了贫困山区、小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脱贫致富,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 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15年再增长、有的翻三番”。我国开发小水电,使用清洁廉价可再生绿色能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突破了单纯依靠常规电源长距离送电,在边远地区、不发达地区建设电气化不经济、不可能的旧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能源、环境和贫困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广中国开发小水电、建设电气化的经验。有60多个国家 130多个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小水电网总部设在中国杭州,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2000年在中国杭州成立,并已陆续签订协议在我国湖南、甘肃和四川等地设立“国际小水电建设基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中小水电、电气化事业为推进国际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它又是对外开放的先锋。

  实践证明,结合江河治理,积极发展中小水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不仅使广大山区、小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地方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为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强农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总结15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新世纪初叶继续在广大山区和小数民族地区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并作为中小水电建设基地,每隔一个 5年以一个新台阶,长期建设下去,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和促进全国经济与社会更大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新世纪、新任务、新要求、新环境,要求水利系统水电行业围绕治水思路的转变和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以中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抓住机遇,加快改革,促进发展,全面实施创新工程,把水电农村电气化事业推向崭新的历史阶段。实施创新工程,重点实施思想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关键要知识创新。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人的培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精干的水利系统水电行业包括工人、班组长、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经营者、领导者在内的门类齐全配套的职工队伍,努力造就一批思想素质高、开拓精神强、会技术、懂经营、善管理、乐于奉献的水电领导者、管理者和企业家。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保护人才的环境和机制。

  (二)中小水电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据最新普查结果,全国水能理论蕴藏量6.76亿kW(不含台湾,下同),可开发容量3.96亿kW,水能蕴藏量和可开发容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小水电可开发容量1.55亿kW(其中小水电可开发容量8700万kW。

  一、中小水电资源分布、利用情况

  我国中小水电资源分布面广,几乎遍及全国。按资源带划分,长江以南的川渝云贵、闽浙赣、两湖两广海南,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15个省(区、市)拥有 13227万kW,占全部中小水电资源可开发容量的85.5 %。这些地方多为雨量充沛、河床陡峻的多山区,是中小水电发展的重要地区。长江以北的华北、东北和华东沿海等16个省(区、市)共拥有2252万kW,占14.5 %。黄淮平原和松辽平原地势平缓,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中小水电资源不多,水电多集中在山区,对解决边远山区能源需求问题有现实意义。如陕南、甘南、河南洛阳地区,晋东南、河北西部山区及承德地区,辽吉黑的东部山区特别是长白山周围地区,中小水电资源都较为丰富。

  按经济带划分,东部地区拥有2712万kW,占全部中小水电资源可开发容量的17.5 %;中部地区拥有2481万kW,占16 %;西部地区拥有10286 万kW,占66.5 %。其中西南的川、渝、云、贵、藏、桂 6省(区、市),可开发的中小水电容量7183万kW,占46 %,且当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多,小数民族多,加快开发中小水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西北的陕、甘、宁、青、新、内蒙 6省(区)可开发容量3102万kW,占20 %。

  到1999年底,全国中小水电已开发2793万kW,占可开发容量的18 % ,其中西部地区已开发1128万kW,开发率为11 %,开发潜力巨大。从中小水电资源分布和开发情况看,有2 /3在西部,且开发潜力巨大,中小水电特别是小水电是可再生清洁廉价绿色能源,这给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重要条件。

  根据我国中小水电资源及其分布,结合全国电力能源发展实际,在我国农村电气化电源中,特别是在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中,中小水电占有重要地位和主体地位,中西部地区、小数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应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大力开发中小水电。

  二、小水电资源分布、利用情况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量8700万kW,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小水电可开发量为5828万kW,占全国的67 %。其中,西南部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 6省(区、市)和湖北恩施州、湖南湘西州,是我国小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拥有4474万kW,占全国的51.4 %;西北部的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6省(区),小水电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拥有1354万kW,占全国的15.6 %。中部地区小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广东山区,拥有1435万kW,占全国的16.5 %。到2000年底,全国小水电已开发2485.20万kW,开发率为28.56 %。

  三、我国中小水电资源的特点与优势

  1.中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国土辽阔,人烟稀少,负荷分散,大电网难以覆盖,也不适宜大电网长距离输送供电。中小水电具有分散布点、就地开发、就近成网、成片供电的特点,是大电网天然的有益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中小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而使中小水电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3.小水电是可再生绿色能源,得到国际上完全的肯定。在开发中小水电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中小水电可开发资源点多面广,总量很大,占水电可开发资源总量的39 %,在电力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中小水电特别是小水电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开发。

  全国小水电资源、开发与电气化县建设情况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