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由于水旱灾害的频繁爆发,我国在防汛抗旱和水旱灾害方面的管理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风险的压迫,各地风险管理单位不断吸取以往的事故经验,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措施,完善抗旱防洪设施。近年来,由于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的管理又有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防汛抗旱、水旱灾害、风险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侵害,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阻滞,同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洪涝、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此,我国气象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天气的观察,相关部门要加强防汛抗旱体系的建设,研究部门加强对防洪抗旱的研究,降低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
二、水旱灾害形势
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一般情况下,洪涝灾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范围广
我国有65%的国土面积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洪水,特别是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和滨海地区经常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绝大部分地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
2、损失重
1990年以来,中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约占同期GDP的1.5%,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GDP的1%,遇严重水旱灾害年份,比例更高。
3、频率高
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较大的洪水灾害1092次、较大旱灾1056次。1949年以来,大江大河发生较大洪水50多次、发生较大范围严重干旱约20次。
4、种类多
我国洪涝灾害类型包括中下游平原河道洪水、山洪泥石流、风暴潮洪水、冰凌洪水、融雪洪水、工程失事洪水和城市、农村内涝灾害等,而干旱则有春、夏、秋、冬旱,多季连旱、多年连旱等,水旱灾害种类繁多。
三、对防汛抗旱的新要求
经济社会与水旱灾害关系密切,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为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越发展,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越严重、影响越大,因此对水旱灾害防御的要求也越高。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建设,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态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迫切,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旱灾害防御提出了更高要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洪涝灾害频发区和严重干旱缺水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地区,对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至关重要。这些地区也是我国水旱灾害管理的“短板”。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强防洪抗旱薄弱环节的建设,弥补“短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2、以人为本的国策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人的生命。目前我国洪涝灾害年均仍然造成1000多人死亡,干旱缺水长期威胁着广大城乡人民的饮水安全,水旱灾害给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困难,重灾区多年难以恢复。以人为本,防御水旱灾害,加强水旱灾害综合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我国水旱灾害呈突发、多发、并发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局部强降雨的发生几无前兆,给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四是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防汛抗旱能力与基本问题
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防汛抗旱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防汛抗旱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1、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与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洪涝灾害监测站点不足,预测预报能力偏低,预警不够及时。此外,旱情监测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比较滞后。
2、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与社会化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防汛抗旱经费投入渠道单一,水旱灾害救助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洪水干旱保险还停留在研究层面。防汛抗旱社会管理相对薄弱,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偏弱偏少,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3、防灾减灾基础体系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低,全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城乡供水保证率不高,还有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
五、我国防汛的新措施
(1)注重人水和谐
近年来,国家防洪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加强洪水风险管理,着力提升防汛抗旱减灾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的工作思路,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探索。
(2)落实责任制
近年来,国家防洪联合监察部公布防汛责任人名单,强化了责任制监督力度,确立了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制度,并连续多年举办了行政首长培训班。
(3)健全组织机构
近年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珠江、太湖7个流域成立或重组了防汛抗旱统一管理的指挥机构,中央、流域、省、市、县各级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已建立健全,在一些水旱灾害易发地区,还探索成立了乡镇级防汛抗旱组织。
(4)强化工程调度
我国实施了《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订了部分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以及防汛抗旱各类专项预案,并根据预案强化工程科学调度,统筹左右岸、兼顾上下游,取得了良好的防洪减灾经济效益。
(5)健全保障能力
加强防汛抗洪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按照整合资源、军地结合、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快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防汛抗旱抢险队伍建设,推进国家级、省(流域)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及以下5个层级的防汛抗旱抢险应急队伍建设。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推进防汛抢险物资储备。
(6)提高科技水平
完成了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为龙头的防汛抗旱科技化建设步伐,启动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推进了洪水保险和洪水风险图研究,为全面推进洪水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六、水旱灾害减灾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1、强化防汛抗旱减灾管理机构建设
结合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国家防汛抗旱督察体系。积极推进基层防汛抗旱组织建设,推广有关省的经验,在洪涝、台风、干旱灾害多发区,将防汛抗旱组织延伸到乡村。健全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机制,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不断强化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
2、强化防汛抗旱工程体系
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力度,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尽快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抓紧编制全国和省级抗旱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全国抗旱规划》的组织实施,大力促进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尽早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保障能力。
3、强化水旱灾害预警预报
加强对中短期天气和水雨情的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准确性。结合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完善和优化大江大河重要河段洪水预报模型、洪水调度模型,研究建立旱情预报评估模型,不断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综合各项因素,研究建立旱情监测预报系统和水文报旱制度。
七、结语
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为了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防汛抗旱与水旱灾害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一大重点。所以我国要提高防洪抗旱减灾的有效对策和措施,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和抗后救灾能力,保障我国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2] 赵思健 黄崇福 郭树军:《情景驱动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12(01)
[3] 张中琼 吴青柏 周兆叶:《多年冻土区冻融灾害风险性评价》,《自然灾害学报》,2012(02)
[4] 刘宝印 徐伟:《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生命体多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度评估》,《自然灾害学报》,2012(03)
[5] 刘曙光 任超:《基于GIS的矿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