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防汛抢险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分析了产生误区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改正措施。在防汛抢险工作中倡导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摆花架子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防洪;误区;分析;建议 
笔者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在实践中认识到:防洪抢险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抢险责任重于泰山。故此,有防洪任务的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防洪工作,党政领导都亲自抓。但在防洪抢险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不容忽视。 
误区一:过分夸大洪水等级 
每年讯期,各级政府都要召开防汛工作会议。会上水文、气象部门都要根据数理统计分析对本年的洪水作预测。尚若预测是枯水年份,领导也要强调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克服麻痹思想”成了一些领导教戒下级的口头禅,似乎不说就不足以说明抗大洪抢大险的决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句话好说,但要做起来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按“宁可信其有”的洪水等级去进行物资和人力的准备,按发生大洪水的预案去运作。众所周知,洪水预防成本是与预防的洪水的大小成正比的。 
其实,科学发展到今天,对天气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我们要相信科学,按照预测的洪水制定防洪措施;准备防汛物资。然而我们有些领导为了强调防洪的重要性,为了表白自己的防洪决心,为了自己推卸责任,他们不顾洪水预防成本,不进行经济比较,而是一味强调抗大洪,抢大险。造成人力和物资的浪费,增加洪水预防成本,且给正常工作带来影响。 
在交通如此发达,通讯如此方便,物资如此丰富的今天,只要我们领导干部思想上绷紧防洪抢险这根弦,就是遇突发洪水事件,要搞好抢险的各项调度也是没有问题的,这并不是什么麻痹思想。 
 误区二 :过多的防汛检查 
汛期防汛检查不断,省、市、县争先恐后,纷至沓来。有各级政府的防汛检查,有各主管部门的防汛检查,有各分管抢险责任单位的防汛检查,且每一级都要进行好几次。进行必要的防汛检查是对的,而应以工程管理单位为主。因为他们情况熟悉,针对性强,发现问题能及时处理。然而,过多过滥的检查只能加重基层负担。不妨让我们来看一看某单位一年来接待上级防汛检查的情况。该单位一年来共接待上级防汛检查共计十五次,一次检查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省级单位来防汛检查,市、县级要有人陪着;市级单位来防汛检查,县里要有人陪着;基层单位要派人陪着就更不必说。有的人对同一处险工险段一年都检查了十几次甚至更多。搞得下面应接不暇,上面下来的人也很厌倦。有的干脆坐在宾馆里听听汇报;有的则坐车走马观花地看一趟。而出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险工险段就是检查100遍也无人问津。试问,这样的检查又能起到多大作用?真是劳民伤财。少数下来检查的人要高标准住房,超出规定部分一律要下级开支。上级来人下级应好好招待这更是自然。这样的检查只是浪费钱财,有百害而无一益。本来可用来处理险工险段的资金也被检查消耗掉了,无形中加重了基层的负担。更可悲的是少数领导干部把派了多少次检查,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次防汛会议,甚至防汛会开得早也作为政绩加以表功。这完全是一种不讲求实效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其实,防汛抢险是洪区年年都要做的工作,平常得就像人天天要吃饭一样。干部群众防洪意识都很强,经验也丰富。上级不交代,不下文,不开会,基层也会做好检查工作,组织好抢险队伍,准备好抢险物质。如果基层领导连防汛抢险这样重要的事情都想不到,做不好。那么,这样的人就不能在领导岗位上。 
误区三 :机关干部职工参与抢险 
为了便于指挥,责任明确,防汛期间,一般分圩堤、水库或行政区域设抢险指挥部。指挥部负责所辖范围的抢险人员、物质、车辆、船只的调度;负责技术指导;传递抢险信息,上报下达。指挥部人员不在于多而在于它的指挥组织能力,讲求的是效率。然而,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参与抢险的机关干部多抢险力度就大,也表明领导干部抢险的决心大,措施强。所以,抢险期间,不断派出机关干部下到抢险指挥部。而派下去的人既不懂技术,又没有抢险经验,更派不上劳力。真是既不能当指挥员又不能当战斗员更不能当技术员。他们只会增加指挥部的负担,使指挥部人满为患,给本来食宿就很困难的指挥部增添新的困难。1998年某县向某乡抢险指挥部共派了五批机关干部,使指挥部人员多达几十人。这样庞大的队伍既增加了农民负担,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又严重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圩区内每个公民都有防洪抢险的义务。但参与抢险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各尽所能,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有钱的出钱。抢险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务实精神,不要在工作中摆花架子,做样子。 
误区四 :花钱越多险情处理效果越好 
在汛期处理险情时,有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抢险决心,总是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也不管险情的大小,处理方法是否得当,认为物资用得越多处理效果就越好,自己的责任也越小。因此,有的把木桩打在滑动体上;有的用豆子、大米堵漏,处理泡泉;有的动不动就用船,车辆处理滑坡。其实,抢险也是一门科学,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在处理险情时大米、豆子并不会比土料、沙、石效果好。也不是所有的险情都可以用打桩或车船处理。就是需要用打桩处理的险情,木桩也要打在合理的位置上。总之,处理险情并不是耗用的物资越多效果就越好,有的甚至适得其反。我们要把有限的抢险物资用在刀刃上。要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抢险最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