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笔者多年的毛细管空调工程实践所积累的设计思想,毛细管空调室内设计必然要经历如下所介绍的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层面)的发展,与室内设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1、功能设计层面
顾名思义,空调的功能是保证室内的温湿度、空气流速、空气洁净度达到国家规范要求的参数范围之中。目前国内对于毛细管空调室内设计的要求均停留在这一阶段,尽管与传统以对流空调为主的系统相比,其设计方法、系统组合形式及施工安装工艺做法均有较大差异。房地产商和投资商所宣传的“三恒”、“五恒”等噱头也毫不例外地归于这一阶段,概因是脱胎于传统空调设计思维的延续,仅将毛细管网栅看作是一功能性材料而已。
这一阶段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将充盈于室内空间的空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室内温湿度场、气流组织、室内空气污染程度等内容;(2)大多数工程的设计思路是与采取下送风形式的中央置换新风送排系统结合,这是因为毛细管空调技术引自欧洲,此系统组合的做法也同样来自欧洲的专业做法;(3)为让毛细管网栅能够承担室内全部显热负荷,使得毛细管网栅在室内的多面(吊顶或楼板、墙壁、地面)平面铺设;(4)室内毛细管网栅铺装以湿式做法(砂浆或石膏)为主,基本上由装饰装修工人来完成毛细管网栅抹灰工作。
2、舒适设计层面
传统定义下的舒适性空调尽管也要求室内要达到舒适的“状态”,但由于传统空调系统是以对流为主的空调系统,是通过稀释通风使得室内空气达到一平衡态后所呈现出的一种舒适的“状态”,且不说这一平衡态是否足够舒适,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过渡的时段内室内是谈不上舒适的。由于辐射空调系统为主的空调“新”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更关注室内的舒适状态,因为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是能够在技术层面上保证其所“管辖”的空调区域内的舒适性要好于传统对流空调的。尽管专业人士始终认为,舒适是一主观感受,是无法用“定量”的方法去逼近或达到的。但笔者认为,随着辐射空调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的不断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在不断地积累,我们是可以通过审慎地构思室内空调设计来不断在此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这一阶段的显著的特点是:(1)以是否有微对流干扰将室内空间划分为舒适区和周边区,将位于舒适区中的空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室内风水系统的末端组合多样化,舒适区由辐射末端装置来解决区域热舒适性问题,周边区(微干扰区)由对流或辐射末端装置来解决其气流组织问题;(3)毛细管网栅在室内一面(吊顶或楼板、墙壁、地面)平面铺设;(4)为使得施工安装简单快捷,维修方便,建议采取干式做法,便于功能装饰一体化;(5)首次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作为重要考察对象,将人在舒适区的停留时间和活动规律作为辐射空调系统全年动态调节的主要规律。
3、健康设计层面
将人的健康(取决于光线、水、空气、运动状态、心理状态、营养膳食等)因素引入室内空调环境设计之中,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如何进行健康设计,将使得我们对于室内辐射空调设计的理解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角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有助于缓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间接地促进了人的生理状态的改善。但人是运动的,一方面在室内会在各个舒适区之间穿梭,也会短暂停留在周边区;另一方面,人每一次从建筑物入口进入时的原始健康状态也是不同的。这么复杂的“状态”,我们的室内辐射空调系统又如何去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给与最大的助力,将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阶段的显著的特点是:(1)按照以人自身通过与外界之间的传热传质为依据,将舒适区细分为人的邻近区和周边区,从而将人的邻近区中的空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以个性化的可移动式空调末端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影响下形成人的邻近区的微气候空调调节环境;(3)首次将人的行动路线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4)第一次使得传统的“静态”空调转变为“局部动态”空调;(5)第一次明显地体现出室内空调环境设计的动与静的结合。
4、艺术设计层面
作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一员,毛细管网栅除了具有一般塑料管道所能满足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可以体现在:(1)将其与某些家具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其艺术目的;(2)作为装饰分隔构件的有效组成部分,达到既美观又满足功能的要求,从而达到室内人、家具、空气、内或外围护结构的内表面、装饰装修的有机统一。这一阶段的显著的特点是:
① 空调与非空调的界限已经模糊;② 将有限空间内的一切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③ 室内的一切人、物、环境高度统一;④ 以室内各种以毛细管为基础材料所构成的功能性或非功能性产品的出现为标志。以上所述的四个阶段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经历一个周期后又是一个新高度上的起点,将会引起毛细室内末端产品的不断涌现,从而带动其制造、研发、设计、销售等一系列新产业的蓬勃兴起,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5、结论与展望
需求决定供给。在空调领域,营造舒适、健康、有艺术表现张力的室内环境就是人们的需求,采用满足这种需求的冷热源系统、管网输配系统就是供给。目前,对供给侧的研究已经持续了百年,但是对需求侧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舒适的“初级阶段”,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展望未来,希望有志于此的专业人士,更多地关注我们自身所处的室内环境,让它变得更人性化、更艺术化,这是我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