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抗震相关知识
  1.抗震设防的基本目标
  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二、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
  (一)梁的抗震构造要求
  1.梁的截面尺寸
  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如表2A311013-1所示: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表2A311013—1
  2014年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考点:建筑抗震构造要求
  2.梁内钢筋配置规定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l/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二)柱的抗震构造要求
  1.柱截面尺寸构造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2.柱纵向钢筋配置规定
  (1)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3.柱箍筋配置要求
  (1)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3)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三)抗震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l/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2)一、二、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墙肢轴压比指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
  (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15%采用)。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
  (4)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Omm。  三、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砌体结构材料脆性大,抗拉、抗剪、抗弯能力低,抵抗地震的能力差。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多层砌体房屋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身,楼盖本身的破坏较轻,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构造要求 
  (1)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l80mm×240mm(墙厚l90mm时为l80mm×190mm), 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应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600mm设2φ6水平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6、7 度时底部l/3楼层,8度时底部l/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 
  (3)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人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5)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表7.1.2限值时, 纵、横墙内构造柱间距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两倍层高:下部l/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2)当外纵墙开问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 
  (二)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构造要求 
  (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H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锄:高处或紧靠板底。 
  (2)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 
  (三)楼梯间构造要求
  (1)顶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φ6,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
  (2)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突出屋顶的楼梯间、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所有墙体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和φ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φ4点焊网片。
  (四)多层小砌块房屋的芯柱构造要求
  (1)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20mm× l20mm。
  (2)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
  (3)芯柱的竖向插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φ12,6、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小于1φ14。
  (4)芯柱应伸人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5)为提高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在墙体内均匀布置,最大净距不宜大于2.0m。
  (6)多层小砌块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间距不大于600mm,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沿墙高间距不大于4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