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市场准入制度,是政府调控市场、引导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金数量、业务能力、技术装备等进行审查的一种管理手段。
住建部为了响应国务院“放管服”政策,于2020年11月发布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数量由593项压减至245项,多项资质被取消、合并,本次众多改革举措将给建筑业带来巨大变革。紧接着,住建部针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新标准”进行了修订。 近年来,资质管理政策历经多次调整,相继颁布建立“四库一平台”、工程业绩录入、全面推行电子化申报和审批、整治注册执业人员挂证行为、劳务用工实名制等相关文件,尤其是资质告知承诺审批制,直接影响施工企业资质升级。 资质对建筑业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将面临资质新政大改、升级、动态核查或者资质转移等,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建筑企业资质改革背景 回顾我国建筑业资质改革历史,其中对我们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在2016年住建部发布的通知:其中提到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 但是,2020年7月住建部再次发布《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框架(征求意见稿)》,其中也表示了正在考虑重新对企业资质标准做出调整和规定。 我国真正开始建筑资质的合规化是在2016年左右,资质证书的有效期也大都是5年,所以今年和明年将是我国大量建筑资质集中到期需要延续的时间。 因此,在这关键节点,改革也迫在眉睫。那么新版资质与旧版相比,尤其是建造师数量要求上,都有哪些变化呢? 资质改革对建造师数量要求 我们知道,住建部一般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大概率就是改革后的正式版本。此次建筑企业资质改革相较于2014年版本(现行版本),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资质分类分级减少 原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调整为综合、甲级、乙级三个等级。且施工专业承包序列从36个类别精简到现在18个类别。为了大家方便直观看出变化,小编专门做了以下表格: 二、各等级资质明确建造师数量要求 建造师由2016年以后的“没有要求”调整为: ①综合资质需要50个一级建造师,其中申报施工综合资质的2项施工总承包甲级资质对应专业的一级注册建造师均不少于20人。 ②施工总承包甲级资质需10个一级建造师(部分资质对专业也做出了要求);专业承包甲级资质需要5-10位一级建造师。 ③施工总承包乙级资质均需要5-8位注册建造师(部分资质对技术负责人、一级建造师、专业做出要求;铁路工程乙级资质较为特殊,需求一级建造师数量为3人);专业承包乙级资质均需要3-5位注册建造师,且对专业均作出明确要求。 最新拟定《建筑企业资质标准》 (注册建造师包含二级建造师) 从上面可以看到,我国在建筑企业资质改革精简企业资质类别的同时,对建造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指标需求却在增加,体现出今后建筑业发展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 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企业来说: 企业承接业务范围变广,发展空间变大。 首先,施工资质序列中,增设了施工综合资质序列(原10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中的任一类,即可换发综合资质),施工综合资质的企业可承担各类工程的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业务,业务范围显然增加。 其次,原先的一、二、三级资质调整为甲、乙两级资质。原先占比最大的三级资质在调整为乙级资质之后也将从中受益,这对中小企业是极大利好,有利于企业孵化和成长,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但对二级资质企业来说,面对新加入的三级企业大军,竞标压力可想而知。 对个人来说: 1、建造师需求变大,证书含金量增加 从2014年提出建造师数量需求,到2016年简化企业资质部分指标,再到如今重新明确建筑企业资质对建造师的数量要求。接下来是大量建筑企业资质到期延续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建造师证书的市场需求和含金量必将有增无减。 这也充分印证了老张的那句话:即今后在建筑行业工作,“持证上岗”将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包括一建在内的多类职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也在降低。如此政策大好局势,你还不抓紧时间学习考证? 2、个人执业更有优势 企业资质的淡化,势必会加强个人职业资格的强化管理。施工资质不再区分等级,那么建设单位招标时如何从鱼龙混杂的企业挑出自己心仪的企业?对业绩到底是与企业挂钩还是与个人挂钩?市场经济下,企业人才流动频繁,一个企业过往的业绩不一定代表其现在和将来的实力。 而将业绩与执业者个人挂钩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这也就意味着创造业绩的一级建造师执业者成为了关键。所以资质改革将对建造师执业者是个利好。也许某一天,建设单位招标时,挑的不再是企业,而是某个具有丰富经验业务能力强的人。 资质改革 2022年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等4项资质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在此,资质改革内容已经很明晰了,涉及到人员数量、业绩指标、增值税等,一场关乎整个建筑行业的改革越来越近! 下面小编列出了几个资质进行了改革前后标准,红色部分是新标准新增的考核条件,看到一片红色,是不是感到一阵发凉呢! 改革后的升级难度不仅仅是体现在考核指标上,还有后期大数据的查询通道、各部门网站的相互协作和互联互通、建设部门核查力度等都会让资质审批难度提高一个台阶,从而加大了企业的申报成本。 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分为级、乙级 甲级资质标准 1.企业资信能力 (1)净资产1亿元以上: (2)近3年上缴建筑业增值税平均在800万元以上。 2.企业主要人员 (1)具有机电工程、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合计10人以上,其中机电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7人以上; (2)技术负责人具有10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为机电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主持完成过1项以上本类别等级资质标准要求的工程业绩。 3.企业工程业绩 近5年承担过2个以上单项合同额1亿元以上的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工程质量合格。(旧标准合同额是2000万元) 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分为甲级、乙级 甲级资质标准 1.企业资信能力 (1)净资产1亿元以上: (2)近3年上缴建筑业增值税平均在800万元以上。 2.企业主要人员 (1)具有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10人以上; (2)技术负责人具有10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为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主持完成过1项以上本类别等级资质标准要求的工程业绩。 3.企业工程业绩 近5年承担过下列4类中的3类以上工程的施工总承包,工程质量合格。 (1)高度80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1项或高度100米以上的构筑物工程1项或高度80米以上的构筑物工程2项: (2)地上25层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1项或地上18层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2项: (3)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1项,或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2项,或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装配式民用建筑工程1项,或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的钢结构住宅工程1项; (4)单项建安合同额1亿元以上的民用建筑工程。 桥梁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分为甲级、乙级 甲级资质标准 1.企业资信能力 (1)净资产6000万元以上; (2)近3年上缴建筑业增值税平均在500万元以上。 2.企业主要人员 (1)具有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合计5人以上; (2)技术负责人具有10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为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主持完成过1项以上本类别工程业绩。 3.企业工程业绩 近5年承担过下列2类工程的施工,工程质量合格。 (1)累计修建单座桥长500米或单跨>100米或桥墩高=60米的桥梁4座; (2)累计完成桥梁工程合同额3亿元以上。 4.企业技术装备 具有下列机械设备: (1)120立方米/小时以上水泥混凝土拌和设备1台; (2)200吨以上架桥机1台。 ...... 改革后申报资质的难点 改革后新办及升级的难度,首先有两个点:一是带业绩的技术负责人(必须是注册建造师);二是:考核增值税。 带业绩的技术负责人(建造师) 相信办过企业资质升级及新办的机构或企业都知道,目前企业在办理资质二级升一级时都是用的相关专业的高级工程师(或升二级的中级工程师/建造师),并不考核人员业绩。只有在新办的时候,使用中/高级工程师人员或建造师,做为技术负责人的时候,需要在简历上写上工作经历,或者提供相应的业绩证明(至于业绩真实性,这个难以证实)。 但是现在随着资质申报程序简化、电子申报、数据联网等相继完善,各省的项目数据系统与全国监管的对接、数据共享的完善,各地主管部门不断地完善项目数据核实、录入平台等工作,对资质申报的人员业绩、企业业绩也开始出台相应管理,及业绩在平台上的数据等级要求。也就意味着以后可能所有专业的资质新办或升级的人员业绩及企业业绩,都有可能需要入省平台或全国监管平台。而且“谁审批、谁录入、谁负责”,把业绩做假卡在源头上。 这样对有实力的企业有利于发展,无实力的企业将会被慢慢淘汰!当然了,肯定有人说建筑市场挂证是常态化,可以找有业绩的建造师进行挂证。但是随着全国社保联网的对接完善,挂证也将慢慢退出舞台。各地为了打击证书挂靠,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比如,北京、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就设立了人员预警系统平台,当公司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频繁转出、转入,将会被列入动态核查名单或被重点监管。所以,有工程的建筑企业或者计划在改革后新办的企业可以物色招聘符合带业绩的建造师,提前做规划。 考核近3年内增值税 新办的企业不涉及到增值税的考核,增值税考核主要是针对升级的企业,目前国税网可以查询到五年内的发票信息,这一项考核可以打击一些空壳企业弄虚作假来升级。 还有很多资质,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请自行查看!以上资质改革前能升到一级无疑是明智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应提前规划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