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瀛洲大桥是一座飞鸟式倒三角形抛物线拱券桥,是一座通行兼景观大桥,主桥拱的创意源于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晓月”,整体景观如水上升明月。
    工程于2007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4月6日,瀛洲大桥竣工通车。

设计总长1543米,其中,跨河主桥长610米,由边跨8个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连续拱和1个中跨长120米的月亮形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组合而成,桥面标准宽度为31米。通车后把洛阳市洛河北岸的涧西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南岸的大学城、洛龙科技园连为一体。

瀛洲大桥位于洛河市区段上游的瀛洲路上,工程设计概算总投资达2.79亿元。它是两个左右对称的分离式桥梁,设计总长1543.1米,大桥主体部分长1160米。其中,跨河主桥长610米,由边跨8个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连续拱和1个中跨长120米的月亮形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组合而成,桥面标准宽度为31米。


洛河之上,从未有一座桥像瀛洲大桥这样,如此强烈地冲击人们的视觉,如此清晰地让人感到洛阳崛起的强劲脉搏。随着瀛洲大桥的通车,古都洛阳的一个新地标就此诞生!

一般的桥只有一两种桥型,瀛洲大桥却集合了四种型式,分别是引桥连续梁、主桥简支梁、上承式钢筋混凝土连拱和主桥中承式钢—砼组合拱。
    它的设计灵感来自洛阳八大景之一的“天津晓月”。

1400多年前,隋炀帝在洛阳旧城南洛水渡口上建了一座浮桥,用铁索构连洛水南北,并取“天津”二字的“银河”之意,将此桥命名为“天津桥”。“天津桥”是当时洛阳南北交通的要道。拂晓时分漫步桥上,一轮弯月悬挂天幕,倒映于足下涟涟洛水中,耳畔传来低沉悠扬的钟声,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洛阳著名的景观,列洛阳八大景第五位。

孟郊吟诵着“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从桥上走过。李白饮酒桥头,醉书“忆昔洛阳董糟丘,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白居易登桥赏景,挥毫写下“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的佳句……
    世事沧桑,恍惚千年,昙花一现的天津桥已不复存在,天津晓月之美却被永远留在文人墨客的笔端。

 今天,洛阳的决策者和桥梁建筑名家设计建成的瀛洲大桥,让天津桥“活”了起来,部分重现了“天津晓月”的胜景。

 入夜时分,华灯初照,我们远望瀛洲大桥,但见金桥银月,耸立水天之间。伫立桥头,月色如水般涌来,让人仿佛走入数千年前的天津晓月,走入李白的诗与酒中,走入白居易那个吟诗的拂晓……那月华似水的天津晓月,那亮如明镜的天津晓月,总让人抬头仰望、低头默想。

“面对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任何一位试图在作品中体现的设计师都感到惶恐。”作为瀛洲桥项目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唐嘉琳博士带着相机,专门赴龙门石窟等处实地考察,终于从“天津晓月”中找到创作灵感。

这是国内首座“飞鸟”式倒三角形拱桥,大桥整体造型为“一主拱加八小连拱”,象征着“九朝古都”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桥面中部主拱高高耸立,象征“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不禁令人联想洛阳“全面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奋斗目标,感受洛阳开放奋进的城市精神。

 瀛洲大桥的外观术语是:“空间倒三角组合式抛物线拱圈桥”,大桥的驻现场设计代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陈少珍博士,对这个拗口的名词作了如下解释:“组合式抛物线”指的是瀛洲大桥上主跨箱形梁和边跨拱圈结构的材质是钢混叠合梁及薄壁箱形抛物线拱等的有机组合。

中跨全部使用纯钢构架会造价过高,单纯使用混凝土结构又会自重过大,钢混叠合是两者优点的完美结合。“空间倒三角”则使1个形如弯月的主拱圈空间和8个连续拱圈实现九连拱组合,既体现了洛阳九朝古都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也重现了“天津晓月”的胜景。

 

2006年11月底,多次向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通报,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洛阳市委、市政府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十余项设计方案中,挑选确定“主拱加八小连拱”的主桥设计为最终方案。
  主桥连拱和中部“飞鸟”式倒三角形拱桥,其“月亮”造型国内独一无二。作为国内首座空间倒三角组合式抛物线拱圈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门申请了大桥外观造型及结构设计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