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技术标准
3.1 设计荷载等级:城市B级(公路-Ⅱ级),人群2.5kN/m2
3.2 设计行车速度:40km/h
3.3 桥面净空:人行道2.25m(含栏杆)+分隔带2m+行车道9m+分隔带2m+人行道2.25m(含栏杆) ,桥面总宽17.5m
3.4 桥面横坡:双向2.0%
3.5 桥面铺装:行车道采用平均10cm厚的混凝土调平层和3cm厚的混凝土磨耗层,人行道采用平均8cm厚的混凝土调平层和5cm厚的干浆砌毛面花岗岩
3.6 桥位处气温:最低-9.3℃,最高43.1℃;拱肋合拢温度15~25℃
3.7 库区设计水位标高:173.22m
3.8 地震峰值加速度:0.05g;特征周期:0.35s
3.9 设计洪水频率:1/100
四、设计要点
4.1 桥型及构造
桥梁为总长192.0m的单孔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拱,拱肋计算跨径为129.5m,计算矢高为37.0m。桥面以上部分采用钢管砼空间四肢式桁架结构,拱肋宽1.55m,跨中拱肋高2.5m,肋间中距11.0m。下弦轴线为拱轴系数m=1.543的悬链线,为了满足受力要求,下弦从拱脚向上到1/8L处横向用钢板将钢管平联成哑铃型;上弦轴线为悬链线与圆曲线的组合曲线,其中悬链线部分与下弦轴线平行,圆曲线部分伸入边孔,在桥台处与边孔轴线汇交,半径R=84.794m。上、下弦管分别为φ351×12mm和φ351×16mm的16Mn钢管,其内部灌注C50微膨胀混凝土。边孔为计算跨径23.8m,计算矢高8.5m的悬链线半拱,拱轴系数m=1.167,钢筋混凝土箱形截面,箱高1.2m,宽2.0m,拱顶腹板厚25cm,顶底板厚25cm,截面由拱脚附近立柱处向拱脚处腹板厚度由25cm直线渐变到50cm,顶底板由25cm渐变到60cm。吊杆处上、下平联均为两个25号16Mn槽钢和两个20mm厚16Mn钢板相焊接的组合截面,其余所有平联和腹杆均为φ152×8mm的16Mn空钢管,在边孔处分离的上、下弦管通过支撑杆相联,支撑杆采用φ152×8mm的16Mn钢管,内灌水泥砂浆,外包成30cm×30cm的矩形。预拱度在拱顶取值均为△f=0.15m,其余各点按抛物线从拱顶到钢桁架下弦管锚固点分配。两条拱肋间共设置7道一字钢管风撑,间距14.4m,足以保证拱肋合拢后施工阶段与营运时期的稳定安全。为了便于养护、避免水流浸蚀,桥面以下的拱肋外包混凝土,边孔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截面的半孔双肋拱桥,顶端支承于桥台处。钢桁架下弦管锚固在混凝土墩帽的预埋钢板上,上弦管锚固在边孔拱肋的台口处。
4.2 横梁、帽梁
吊杆处横梁4#~20#为预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字梁,高120cm,翼板宽80cm,腹板厚35cm,全桥共需15片,吊装重量为25.3t;边孔腹孔墩帽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T形梁,高 120cm,翼板宽80cm,腹板厚50cm;
4.3 吊杆
全桥需要15对吊杆,纵向间距为7.2m。吊杆采用带有PE+PU(白色)管防护的19φs15.2mm的柔性拉杆,两端采用OVM锚具15-19固定于上弦管平联顶面及横梁底,与混凝土接触部分用φ168×8mm的下导管,并作有防水及封端设施。
4.4 桥面系
行车道板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T形梁,除1#~4#、20#~23#之间共6孔为跨径9.4m外,其余18孔均为7.2m跨径,全桥需预制T梁240片。为提高桥面系的整体稳定性,在预制的T形梁横向接头之间,预留了现浇混凝土接缝。除4#、20#横梁(伸缩缝处)上的T梁下设置滑板支座外,5#~19#T梁下均不设支座,0#~3#、21#~24#帽梁上设橡胶支座。
4.5 下部构造
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门式实体墩,并在其后加以倾斜以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推力,为了增大稳定性,桥墩建成后在其周围进行填土。腹孔立柱采用80cm×120cm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截面。桥台采用轻型桥台,根据地形条件,将桥台前墙与耳墙直接生根于桥台处承台,并将耳墙前伸进行挡土。基础采用摩擦桩,桥台桩基为6根φ1.2m,桥墩桩基为9根φ1.5m,全桥共30根桩基。在计算摩擦桩时,偏安全的不考虑人工填土的摩擦力,只计入原地面线以下天然土的摩擦力。若成孔后有不良地质存在,须另行认真处理,实际桩长根据现场成孔情况另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