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机制不完善,执法法规不严格目前工程建设管理中已有完善的操作流程,并建立了立体化的网状监管体系,以对施工过程实行严格控制,保证工程质量。建设方聘请了专业的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施工方还在施工现场设有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检测,并委托有权威的检测单位来复检。工程竣工时再由专业的验收机构来验收,验收合格才能投入使用。如此严格,按说不会再有工程质量问题出现,然而桥梁垮塌的事故还是在不断上演,这反映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工程管理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目前国家已经针对工程质量管理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还实行了工程质量事故终身问责制,但这个制度是否落实到位?事故造成的损失责任人是否全部承担?事故责任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从这些可以看出管理机制是否健全,是否把责任落实到实处。事实上,尽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终身问责制,但这些制度都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起到的作用不大,所以桥梁工程中很容易有腐败现象滋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行业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对最终的工程质量也会造成影响。

(一)建立寿命期内的问责制。不管是监测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应该建立寿命期内的问责制。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对桥梁的寿命有着直接的影响。造成桥梁坍塌恶性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设计、施工方面的问题,也有工程材料和理论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质量监管方面的问题,但这些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问题似乎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所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应该立法确定不同类型桥梁的合理使用寿命,如果桥梁在此寿命内出现问题,要建立问责制并进行严肃处理。不仅要让责任单位进行加固设计和免费维修,对于情节严重者,还要将其逐出工程队伍,并追求其法律责任,对于质量监管方面的问题,要追究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的管理责任,并依法惩处。

(二)加强桥梁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使用期间的正常检测和维护。桥梁工程通常都处于露天环境,使用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在使用期间的检测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建立配套的技术法规,使检测维护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定期性。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小桥梁结构质量事故发生的概率。应该建立健全从业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管体系,加强工程结构的检测、监理和监督。建立完整的注册备案制度,将工程使用期间正常的检测和为维护记录在册。为工程技术处理决策提供依据。实际运营管理在保证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运营期间如果有大量的超限超载车辆出现,会超出结构的承载极限,有可能会造成构件开裂,加速附属结构比如桥面铺装物和桥梁支座的破坏。由于目前道路的收费较高,这无疑会使超速超限的车辆大幅增多,非常不利于桥梁设计的耐久性,运营管理部门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变这一现状。

(三)建立桥梁健康人工智能诊断专家系统。评估和诊断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因为桥梁结构和受力体系比较复杂,所以在评断时不能单纯地根据个别的性能指标和计算简图来定论。需要结合大量的施工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对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评断。所以建立桥梁健康人工智能诊断专家系统是一种必然趋势,可以将桥梁垮塌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能有效实现桥梁健康状况评估和诊断。要求该专家诊断系统开放知识库,系统本身要不断的发展、更新,融入大量先进的理念,通过裂缝宽度、混凝土的碳化以及钢筋锈蚀量限值、综合承载力等寿命准则来客观、全面评估桥梁的实体质量,可以对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有一个正确的评估,防止发生桥梁垮塌事故。

(四)加强桥面铺装层的防水设计。桥面的铺装层应该采用密实性较好的C30以上等级的混凝土,应该在混凝土铺装层的内侧设置钢筋网,以避免混凝土开裂。另外应该采用复合纤维混凝土并在混凝土中渗入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尤其要注意的防水层的设置,不管是桥面的铺装层还是连续梁的负弯矩段都应该设计防水层。另外还要注意排水管的设计,要注重排水管周围的构造细节部分,加强伸缩缝处的排水设计。避免水分由伸缩缝处流入梁内。

(五)加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了防止和控制混凝土裂缝,应该加大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加强构造配筋。这样能够保护钢筋不受到腐蚀,能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混凝土的控制,不仅要按照规范要求有效地控制工作裂缝的正常使用,还应该注重采取构造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非工作裂缝。

总之,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不仅需要国内大量桥梁工程实例积累起来的经验,还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另外,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从桥梁的设计理念和结构体系的角度来做好耐久性设计,建立桥梁健康职能诊断专家系统,实现桥梁结构使用寿命的正确评估,加大桥面铺装层的防水设计,加大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推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