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2%的沥青路面需要翻修,废气量达到每年220×104t,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如果对这些废弃物料不加以合理利用的话,既会浪费大量的沥青砂石等物料,同时又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技术是将需要翻修的旧沥青路面进行处理,无需废弃,再生使用。国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了对这种新技术的研究,并逐渐纳入使用,而我国是在近几十年才开始将该技术逐渐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该技术在本工程中也得到了运用。
1工程概况
阎良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干、湿、冷、暖分明,年均气温为13.1℃,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17℃,土壤最大冻深0.45m。年平均降水量530mm,多集中在在7、8、9三月,夏季多雷雨,冬春两季较干旱。本次设计会展一路拟建场地位于石川河一级阶地。石川河是阎良区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渭河的一级支流,道路东南约3km处有石川河直流———清河流过。该区域地表径流稳定,水量充足,含泥沙较少,水源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道路范围地层主要由耕土、填土和黄土状土等岩石组成。地下水埋深约为8.5~12.3m,相应水位标高为372.46~370.50m,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潜水,由于其埋深较深,可不考虑对路基的影响。根据地质勘察报告,道路拟建场地为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Ⅱ级(中等)。本次设计道路工程起为外环西路,其现状为一条乡村道路,宽3~4m,沥青路面,路面已严重破坏,由东向西道路沿线均为农田,在桩号K0+055和K0+453处分别有一条灌溉渠穿过。道路终点处与已建成的创新西路相接。道路沿线整体地势很平坦,最大高差为1.5m。道路沿线除有两条灌溉渠和少量井、电线杆需要拆除外,再无其他管线、杆线和建筑物需拆迁。
2路基设计要点
2.1填方设计
工程道路沿线场地均为农田,路基施工严禁采用生活垃圾、腐殖质土和其他不符要求的材料进行填方后施工。鉴于路基填方高度较小,应考虑将路基表层40cm范围内的腐殖质土及其他杂物清除,并用优质黄土换填。路堤基底为松土时,应作填前压实处理。路基范围内树木迁移后,路基深度1.5m范围内的树根必须进行清除,并按照规范要求分层回填压实,对于路基范围内的水井、洞穴等,修筑路基之前必须采用符合规范要求的砂砾填筑并夯实。道路沿线的灌溉渠按废弃处理,路基施工时需将水渠内污泥全部挖出后用素土回填压实处理。根据地质勘察报告,道路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Ⅱ级(中等)。为了消除土基的湿陷性,保证路基稳定,对于湿陷等级为Ⅰ级的路段(K0+140~K1+235.3),施工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进行碾压处理;对于湿陷等级为Ⅱ级的路段(K0+000~K1+140),机动车道范围内表面腐蚀土消除之后,再将原地面土基向下翻30cm,并掺和6%的生石灰拌合碾压处理。
2.2压实度设计
为保证路基稳定,路基压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压实度(重型压实)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车行道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应>30MPa;人行道路基采用轻型压实标准,压实度≥95%;土路肩采用轻型压实标准,压实度≥93%。
2.3掺生石灰处理设计
由于本工程主要处于农田段,工程范围内很可能存在含水量较大的路基土,在经过充分晾晒而依然潮湿的路段,采用掺生石灰处理(仅限车行道路基)。采用掺灰处理时处理厚度及掺灰量可参考表2、表3,发生工程量则以现场计量为准。
2.4施工要点
石灰粉应摊铺均匀,以保证石灰土拌和均匀,在素土路床上按照每平方米打上方格,计算用灰量并均匀摊铺。生石灰处理湿软土基,要用拌和机拌合两遍,拌合完毕之后及时进行找平处理,生石灰与土拌合后需经3h后在上碾压实,碾压时先稳压后追密,先轻碾后重碾,应做到当天铺灰当天成活。就地加灰的第一层灰土处理层,允许出现轻微软弹推移,碾压要适度。第二层压实允许个别地方出现轻微软弹,不允许过量碾压,以免出现翻浆。人行道宜根据施工季节选择采用晾晒等办法进行处理,暂不设计其他处理措施。新老路基衔接处,应在老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台阶宽度应≥1m。
3路面设计要点
3.1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
由于本次设计道路工程起为外环西路,其现状为一条乡村道路,宽3~4m,沥青路面,路面已严重破坏。为了节约沥青与砂石材料,可以考虑针对该路段采用沥青热再生技术进行翻修,就地加热旧路面、耙松、收集旧料,根据路面破损情况适当增加新拌沥青混合料与再生剂进行机内热搅拌,随即摊铺、熨平和碾压。设计流程图如图2。
3.2其余路面设计
路面结构采用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3.2.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成上面层: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乳化沥青粘层油0.3kg/m2;中面层: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添加0.4%抗车辙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0.5cm和透油层1kg/m2;基层:20cm二灰碎石(重量比8:17:75);底基层:30cm石灰土(石灰含量10%重量比);总厚度62.5cm。3.2.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成面层: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透油层1kg/m2;基层:20cm二灰碎石(重量比8:17:75);底基层:20cm石灰土(石灰含量10%重量比);总厚度45cm。沥青采用90号重焦沥青,质量必须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路面抗滑标准:车行道路面竣工验收摆值≥45,构造深度TD为0.2~0.4mm,石料磨光值PSV≥35;机动车到了表设计弯沉值Ls=32.1(1/100mm),竣工验收弯沉值:沥青上面层顶面Ls≤27.6(1/100mm),路床顶面基层顶面Ls≤248.4(1/100mm)。二灰碎石7d抗压强度≥0.7MPa,石灰土7d抗压强度≥0.6MPa。压实度要求:沥青砼面层≥95%,基层二灰碎石≥97%,底基层石灰土≥95%。3.2.3人行道路面结构组成面层:6cm厚C30透水砖;2cmM10水泥砂浆。基层:5cmC20细粒式水泥混凝土。底基层:15cm石灰土(石灰含量8%重量比)。总厚度28cm。人行道灰土底基层压实度(轻型压实)≥95%,7d无侧限抗压强度≥0.6MPa。人性道砖、盲道砖的抗压强度≥CC40,抗折强度≥Cf4.0,防滑等级为R3,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65。路缘石及平石抗折强度应达到Cf5.0,曲线路缘石抗压强度应达到CC35。在1.5m宽分隔带内设置树池与硬化结构相间隔,其中树池长26m,硬化结构长4m,硬化结构采用透水砖铺砌,具体结构形式同人行道。3.2.4材料要求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3~5%,矿料级配要求见表4。
4无障碍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有关规定,本次设计对沿线交叉口及单位大门口的出入均进行了无障碍设计,在人行道部分铺设了导向盲道砖和缘石坡道,并在道路交叉处设置了导向块、停步块等处理方式。缘石坡道位置应配合人行道的位置进行设置。
5路面再生设计具体效果
上边提到的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这种方法具有很多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使路面建造速度大大加快、节约沥青砂石等材料、废物利用防止废弃料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而且这种新工艺比传统的“拆旧建新”具有更高的性能指标。具体性能指标见表5。综上,再生路面各检测指标符合规范要求,路用性能更高。
6结束语
笔者从阎良区会展一路西段道路工程实际出发,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提出了在传统路面设计的基础上应该加入沥青路面现场热再生之环节,既可以大大提高沥青路面的建设速度,又可以进行废物利用,节约沥青砂石等建筑材料的耗费,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物料废弃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