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总结了市政道路的设计原则,应该反映功能性、景观性、市政性及以人为本思想,从而总结了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方法与过程,涵盖路线规划、线形设计、路基与路面设计、景观及绿化设计等方面。最后针对城市道路几个关键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设计解决方法,提高市政道路的设计理念及质量。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思路;关键问题;行车安全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不仅要满足交通通行的功能,还承载着城市市容市貌,因此需要融入生态化、绿色及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保证行车通畅性和安全,同时提高道路设计质量[1-2]。本文总结了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思路,对其设计原则、方法及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研究了城市道路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地下道路设计、路线交叉道路设计以及如何融入以人为本理念进行设计等,以提高城市道路设计质量。

1市政道路设计的思路

1.1市政道路设计的原则

(1)提供交通通行的基本平台。道路的设计基本功能就是提供行人和货物运输的平台,道路对于具有通行障碍的区域,比如跨域山川、河流和路线等,可以发挥很好的连接作用,为交通通行提供很好的工作平台,解决人们的出行以及货物的运输等问题,同时还可以加强区域的社会沟通和经济交流等。例如,早先的山区城市,因为大河流和山谷的阻碍作用,影响城市一体化发生制约社会资源的流通,而通过道路的建设可以很好的将天鉴变通途,促进社会各类资源的流动从而提高经济的增长。(2)反映城市的景观特性。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最为主要的市政设施,是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体现,这要求城市道路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审美需求,体现城市的景观特色,实现城市道路与城市景观、建筑等协调统一发展,将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充分的融合,建立和谐的城市道路系统。(3)体现与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融合统一作用。传统的城市道路并没有将给排水、电气、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完整地建立起来,这使得各种市政设施如果出现运营问题,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维修与加固,这极大地降低了全寿命经济性,不符合“以人为本”理念。未来“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需要将各类市政设施与道路系统融合一体,例如城市综合管廊系统,形成系统化的城市道路体系。(4)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无论是道路的线形设计、道路交叉口设计、混合交通等成分,都和人的安全息息相关,将传统的以车为本的建设思想转化到以人为本的思想上,提高人在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1.2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与过程

(1)总体路线规划。城市道路是市政规划中的重要成分,因而对于城市道路的设计需要具有全局规划的眼光,要与整个城市系统形成协调的网络。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市民通行要求和货运要求进行路线的规划;其次,应该结构道路通行本身的发展要求,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因为政策因素所引起的交通流量的增加,确保建设的道路能够满足未来较长时间范围内的运输需求;最后,城市路线的规划应该满足安全性,各种路线的交叉以及路线设计标准都应该满足行车安全需求,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并在路线规划中充分考虑道路建设可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道路线形设计。道路线形对于交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任何道路线形都可以分解为平曲线、竖曲线和直线的组合方式。在平曲线的设计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会导致驾驶不稳定,如果曲线半径很小而车辆的车轮不足以提供横向离心力,将会导致出现车辆的侧移和倾覆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行车安全性,因此要求道路的曲线半径应该满足安全驾驶的需求。竖曲线则会影响司机的驾驶视野,因而需要根据设计行车速度确定最小的竖曲线半径,根据车辆的机动性能设置合适的坡度和坡长,并进行各类曲线的有效组合,避免疲劳驾驶等因素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3)路基与路面设计。路基路面是提供道路运输平台的基本承载体,需要确保路基路面施工质量与设计质量。首先,对于城市环境下具有软弱基础的道路应该设计采用加固措施,对软弱路基进行置换或者外在的力学加固,使得基层能够满足安全承载要求;其次,路基应该规定详细的分层压实设计方案,确保路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路基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提高安全等级与标准;最后,路面应该选择适宜地结构及设计施工方法,包括沥青层厚度、基层力学特性指标、施工压实过程及方法等。(4)景观及绿化设计。市政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城市道路开展绿化设计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要求。绿色植被就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体现,通过绿色植被可以充分地进行绿色设计;照明设计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夜晚城市照明不足将降低人们出行的安全指数,不仅容易引起视觉误判产生交通事故,还会降低车辆的通行效率,因此,从上述各方面而言都需要进行照明设计,此外照明装饰也可以根据区域城市特点进行改变,使之吻合城市的人文环境。

2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问题分析

2.1地下道路设计

地下道路是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有效地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然而地下道路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行车视距的问题,因为车辆的驾驶环境与地面道路存在显著的差别。行车视距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从竖曲线、平曲线和直线段长度等方面着重考虑,满足行车安全要求。此外,城市道路的进出洞口设计也很关键,进出洞存在驾驶环境的交叉变化,进洞过程是从白天明亮的环境进入到地下道路中,存在“黑洞效应”;出洞过程则是从黑夜环境进入到白天明亮的环境中,存在“白洞效应”。黑洞和白洞效应都是驾驶环境的极具变化,如果行车速度过高,人眼很难捕捉环境的这种变化,使得驾驶员不适应,如果再加上外界的干扰,将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2.2路线交叉口道路设计

城市诸多道路存在交叉的问题,对于交通流量较低且道路等级较低的可以进行平面交叉设计,平面交叉中应该考虑行人、非机动车及机动车的通行时间,设置好红绿灯管控机制,确保路线的中混合交通的分流行驶。出入口端部应该易于识别,因此一般将出口位置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如果因为地形因素需要设置在跨线桥之后应该距离大于150m。同时,一般将出口设置在凸竖曲线上坡道上,如果是设置在凸曲线下坡道应该设置更长一些,增加行车视距使得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将匝道的平曲线方向。入口则应该设置在主线下坡路段,便于重载车辆利用下坡加速在入口端点附近保持较大的行车视距。

2.3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

无论是道路的线形设计、混合交通、交叉口设计,都与人的安全息息相关,在这些设计中需要将传统的“以车为本”的思想转化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人”在设计中的地位,将这些设计因素均提高“人”所占据的比重。由于城市混合交通流特点,最容易发生交通安全的往往也是行人与车流混合交叉的过程。首先,对于城市道路分流,应该进行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的完全分流,提高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同时提高机动车的道路通行效率,真正将道路设计速度发挥极致;其次,对于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设计问题,应该提倡采用人行天桥设计(见图1),降低行人和非机动车对交通的干扰,同时保证行人的安全;最后,道路设计中还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使用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将盲道与建筑的无障碍出入口进行完好衔接,体现城市道路的人文关怀思想,在管理中也需要确保盲道不被占据,充分考虑盲道的路况特点,切实满足特殊人群的道路使用需求。

3结束语

本文归纳了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思路,包括从全局角度进行的路线规划,以及落实到西部的道路线形、路基路面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这些形成道路设计的闭环。根据我国城市道路的运营调研,总结了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设计解决方法,提高城市道路的设计质量与通行效率并降低行车安全事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林.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7):112-114.

[2]李谟曙.邵阳市政道路改扩建路面结构研究[D].南华大学,2016.

[3]王海燕,王晓华,娄中波.城市地下道路设计关键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市政工程,2012(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