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跳车原因及预防办法浅析
摘要:桥头跳车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却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办法的问题,本文对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桥头跳车的措施,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桥头跳车,原因,预防措施分析
桥头跳车是一个普遍存在但却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办法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3年,笔者曾于非洲塔那湖的湖滨参与公路建设,工程规模221km。大小桥梁、涵洞等构筑物数百座,至2006年路面竣工后,就有部分构筑物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跳车现象。通过调查了解并参考其他资料,归结为以下原因:
1.地基沉陷:桥涵通常位于低洼地势,地下水位较高而且丰富,在南方地区多有软土地基。此类地基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常含有机质,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受到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在回填土的压力作用下产生沉陷,从而导致路面一起下沉。这是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基沉陷,且变形稳定历时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就是一些稳定地基在外荷作用下,也无可避免地出现这个问题。
2.压缩沉降:台后填料一般为渗透性材料,存在较多孔隙,加上施工时受施工作业面影响,不能使用大的压实机具,而且不能过分靠近台背,不能将填料粒间孔隙完全消除。在车辆荷载和自身重力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填料被压缩,孔隙率降低,便产生压缩沉降,造成路面下沉而跳车。在实际工程中,就是施工时工序符合要求,压实度达到要求,但台后填土较高,随着时间推移,也会产生不可避免地沉降。有时台后填土荷载对基底产生附加压力,严重时会使桥台向后倾斜,发生不均匀下沉,危及行车安全。
3. 施工方法不当:一些承包商盲目追求速度,没有严格按施工规程作业,台背填土速度过快,对地基造成扰动和破坏,使地基土没有充分时间固结,对台背挡土墙等构造物挤压力大;施工时没有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或分层过厚没有充分压实;用料没有把好质量关,使用了高压缩性土作为回填料;排水措施没有做好,使回填料在水分的作用下变得软弱;压实度没有达到要求等。这些人为因素使高填土引道不稳定,工后沉降大,且不均匀,是造成跳车现象主要原因之一。
4.结构突变:桥台与台背路面在结构上存在着差异。桥台前后是两个不同性质路面体系,前侧是铺设在桥台背墙顶面柔性面层与刚性桥台组成双层路面体系,后侧为柔性或半刚性多层路面体系。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垫层、基层密实度迅速增加,结构层压缩,总厚度降低。而桥台是刚性建筑物,加上基础处理较好,一般沉降很小,相对于路基而言,沉降可视为零,而铺装层压缩也不大。这样桥台前后两侧抗变形能力不同,沉降差就不可避免出现,使路面出现高差,造成跳车。
相对于以上原因,对于桥头跳车问题的预防措施有如下办法:
1.处理好台后地基:处理好台后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弱地基处理,现在国内有换填法、超载预压、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复合地基等常用方法。就目前情况看,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效果明显,施工工期短,但费用高;超载预压一般可利用施工荷载作为软基预压荷载,但施工工期较长,剩余沉降量也大;塑料排水板法加固效果好,工期较短,施工简单,经验较为成熟,是目前处理软基较为常用方法。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应用,使地基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受造价约束,一般情况可设置过渡性路面,加强养护补强措施,待沉降后再改铺原设计路面,常用过渡性路面有预制水泥砼块、沥青过渡层等,都是解决桥头跳车的有效办法。
2. 对接头处路面进行处理:桥台和路基结构是不同体系。因此,主要考虑如何消除和减少结构突变影响,使两个性质不同的路面体系在抗垂直形变上能平顺过渡。对连接沥青路面,则在桥台处增设变厚式水泥混凝土埋板;对连接水泥混凝上路面,则将连接处路面板改为变厚式。混凝土路面同桥梁相接处,最好设置钢筋混凝土搭板。搭板一端放在桥台上,并加设防滑锚固钢筋和在搭板上预留灌浆孔。
3. 严格控制施工过程:合理安排施工计划,使施工过程严格有序规范。施工时符合规范要求,是有效减少桥头跳车的关键,应尽早开工,使回填土有充分的时间压缩固结;控制好填料质量,尽量采用轻型材料和渗水性好填料;控制好每层填筑厚度,碾压遍数,对每层填筑质量实施检测,控制好压实度。台后不易碾压地方该用小型机械反复压实,直到密实度达到要求;台后按一坡度设置泄水盲沟,沟底用粘上夯实,以利排水。这样,才能更好减少病害。
关于桥头跳车问题的探讨,国内外已有很多,原因及处理方法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我个人认为设计部门应充分考虑使结构合理,减少可能引发沉降的因素;施工部门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保证原材料合格,压实度满足要求,使回填料尽可能被压缩从而避免在车辆荷载和自身重力下产生过大的压缩引起沉降;监督部门应严格要求,防止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出现,尤其是对于回填料的性质严格把关,避免使用压缩系数大的原材料,压实度层层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层施工。总之,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桥头跳车病害,有效地改善行车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公路施工手册《桥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2、 方福森,《路面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