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面交叉口的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摘要:提倡非机动车出行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当前我国能源供应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交通拥堵的背景下,应大力发展与改善非机动车出行的交通环境。在机非交通流冲突最为严重的道路交叉口处,尤其应当合理组织交通流,充分发挥非机动车出行的优势,促进城市交通发展的系统化、有序化和人性化。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左转机非冲突;机非空间分离。
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车行道上的交通流都是由机动车、非机动车组成的混合交通流。与机动车相比,非机动车具有方便灵活、经济适用、绿色环保、占用道路面积小等优点。然而,在混合交通流中,非机动车因稳定性和安全性差而处于交通弱势地位。在交叉口设计与交通管理中,也往往是以机动车为主体,忽视了非机动车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渠化、交通信号控制等各种交通组织方式将空间上存在冲突的机非交通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减少机非冲突,保障非机动车的出行安全和交叉口交通流的顺畅。
根据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处的行驶特征,本文将交叉口分为非环形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从机非空间分离的角度分别进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的分析。直行和右转机非交通流的冲突不大,左转机非交通流是交通组织的关键。
一、非环形交叉口
非环形交叉口主要包括十字形、Y形、T形、X形等。相交道路的交通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转向,由于相互间的干扰,会使行车速度降低,阻滞交通,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采用渠化、交通信号控制等交通组织方式可减少甚至消灭冲突点。然而,在交叉口设计与交通管理中,往往忽视了非机动车的行驶特征。在混合交通流条件下,非环形交叉口应充分利用道路条件,尽可能实现机非分离,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通行安全。
1、左转机非交通流分离交叉口
通过绿化带、交通岛、交通标线、栏杆、隔离墩等方式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行空间分离。为避免左转非机动车随机动车直接斜穿交叉口,可将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通行区域并行设置,与机动车流分离,通过二次过街实现左转,此方法最好配合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及非机动车禁驶区标线使用,如图1所示。也可在交叉口施划非机动车路口导向线,辅助非机动车行驶和转向。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可使用相同相位信号灯,如图2所示。
该交通组织方式适用于道路等级较高、道路宽度较大、交叉口面积足够、渠化清晰的新建及已建成交叉口。优点是各股交通流行驶轨迹清晰,有效减少交叉口延误时间,提高安全性,便于管理。缺点是适用范围较小,对道路条件要求高。
2、非机动车优先交叉口
当非机动车流与机动车流交织,干扰严重,可采用非机动车提前待行的方法,设计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前后分开的双停止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流混杂,如图3(南北向道路)所示。也可采用非机动车停止线提前法,将非机动车停止线施划于机动车停止线前面,绿灯放行时使非机动车先进入交叉口,可避免与机动车流交织,如图3(东西向道路)所示。上述两种组织方式中右转机动车流应受信号控制,右转非机动车流可不受信号控制
该交通组织方式适用于道路等级较低、道路宽度较小、交叉口面积较小、非机动车比例较高的已建成交叉口。优点是适用性强,尤其是当道路条件受限时,可采用该方式。缺点是延长了交叉口延误时间,且不利于管理。
二、环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是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与其他交叉口相比,其特点主要有减少冲突点,车流连续,便于管理等,尤其适用于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且中心岛绿化可美化环境,并预留远期改建为立交的可能性;但是环形交叉口通常占地面积大,通行能力受环道交织能力的限制,在增加机动车绕行距离的同时,环形交叉口增加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行程,影响非机动车的安全性。混合交通流条件下,环形交叉口应明确各股交通流的运行轨迹,坚持分流思路,降低不同交通流之间的干扰,同时注意与控制方法的结合,实现道路资源使用的最优化。
通常环形交叉口非机动车绕环道最外圈通行,处于交通弱势地位。如道路条件允许,环道宽度足够,应采用机非分离的方式,通过分隔带、分隔物或交通标线分隔机动车流与非机动车流,分隔带宽度不小于1m。左转非机动车经由人行横道线通过交叉口,直行和右转非机动车经由环道通过交叉口。应注意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交汇道路中的最大非机动车道宽度,也不宜超过8m。如图4所示。
如道路条件不允许,无法实现机非分离,则应加强对交通流的管理,通过交通标志、振动标线、路面标记等方式合理控制环道内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保障环道内非机动车的安全。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以非机动车为主体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非机动车在通过交叉口时的弱势地位提出了几种改善措施。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除采取必要的交通管理手段外,还需加强非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和遵守交通规则。在提高非机动车自身安全性的同时,减少交叉口交通流延误和阻滞,充分利用道路资源。
参考文献:
孙明正,杨晓光。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城市交通,2006。
潘飞,陈峻。混合流条件下环形交叉口设计方法。山西建筑,2008。
金莉。混合交通流下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问题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