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国建筑史
古埃及
1.古王国时期(公元前三千纪)
本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最初是仿照住宅的“玛斯塔巴”式,即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经多层阶梯状金字塔逐渐演化为方锥体式的金字塔。多层金字塔以萨卡拉的昭塞尔金字塔为代表。在墓群的祭祀厅堂及附属建筑上仍有仿木构痕迹。方锥形金字塔以吉萨的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为代表,金字塔陵墓主要由临河处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2.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公元前18世纪)
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在深窄峡谷的峭壁上开凿出石窟陵墓,如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此时祭祀厅堂成为陵墓建筑的主体,强化了内部空间的作用,在严整的中轴线上按纵深排列布局,整个悬崖被组织到陵墓的外部形象中。
3.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
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著名的太阳神庙,如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其布局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楼门、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等。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一是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一是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神庙的建筑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宏大的纪念性转到神秘性与压抑感。
4.古代埃及建筑的风格特征
高超的石材加工制作技术创造出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追求雄伟、庄严、神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两河流域及波斯建筑
1.历史分期、分布范围
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4世纪。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仑王国(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仑王国(公元前626~公元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2.建筑技术
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使用夯土墙,发展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玻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方法。
爱琴文化建筑
爱琴文化公元前三千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有人称爱琴文化是希腊早期文化,不过,爱琴文化又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它的建筑是独立的建筑。
1.克里特。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楼梯走道曲折多变,宫内厅堂柱廊组合多样,柱子上粗下细,造型独特。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2.迈西尼。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风格粗犷,防御性强。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古希腊建筑概况
1.古希腊范围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创了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2.古代希腊建筑的历史分期
(1)古风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纪念性建筑形成。
(2)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纪念性建筑成熟,古希腊本土建筑繁荣昌盛期。
(3)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公元前1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3.石梁柱结构体系及庙宇型制的演进过程
(1)早期是木构架,利用陶进行保护,促进了建筑构件形式的定型化和规格化,并形成固定的檐部形式。以后用石材制造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为保护墙面而形成了柱廊。
(2)庙宇布局型制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4.柱式的演进过程
古希腊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外貌。希腊建筑长期的推敲改进主要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及其相互组合上,这套做法固定后即形成不同的柱式。
(1)盛期的两大主要柱式,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多立克柱式。起始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后在希腊各地庙宇中使用,并克服了沉重、粗笨感,力求刚劲、质朴、有力、和谐,具有男性性格。
爱奥尼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风格秀美、华丽,比例细长,开间宽阔,在使用中调整了柱头雕饰和柱身凹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2)晚期成熟的科林斯柱式。柱头由毛莨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
1.建筑物和建筑群体艺术形式完美。
2.注重建筑与地形环境相结合。
3.古典柱式体系集中体现了精微的审美能力和高超的石作技术。
4.建筑与雕刻等其他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古希腊建筑实例
1.古典盛期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包括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庙,以及雅典娜雕像。群体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根据祭祀庆典活动的路线,布局自由活泼,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照顾山上、山下观赏,综合运用多立克和爱奥尼克两种柱式。
2.会堂与半圆形露天剧场,如麦迦洛波里斯剧场与会堂。
3.希腊晚期出现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如雅典的奖杯亭和哈利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中出现了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新手法。
祭坛发展为独立的建筑物,如帕格玛卫城上的宙斯祭坛。 古罗马建筑的特征、材料及拱券技术
1.古代罗马建筑的特征
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发扬了古希腊建筑成就,开拓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型制、技术和艺术方面的广泛成就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表现为建筑类型多样,型制发达,样式手法丰富,结构水平高,初步建立科学的建筑理论。
2.建筑材料及拱券技术
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的建筑成就之一,包括筒拱、十字交叉拱、穹窿(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利用穹窿、筒拱、交叉拱、十字拱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
罗马柱式
1.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2.解决了拱券结构同柱式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
3.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立面水平划分构图形式。
4.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
5.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结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
6.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古罗马建筑实例
1.神庙。万神庙又叫潘泰翁,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2.军事纪念物。凯旋门,为炫耀战争胜利而建,第度凯旋门为单拱门,塞维鲁斯和君士坦丁为三拱门凯旋门。纪功柱,歌颂皇帝战功的纪念物,如图拉真纪功柱。
3.剧场。在希腊半圆形露天剧场基础上,对剧场的功能、结构和艺术形式都有很大提高,加罗马的马采鲁斯剧场。
4.罗马大斗兽场,功能、结构和形式和谐统一,是现代体育场建筑的原型。
5.公共浴场。卡拉卡拉浴场和戴克利提乌姆浴场,内部空间流转贯通丰富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
6.巴西利卡。具有多种功能的厅堂式公共建筑,如图拉真巴西利卡。
7.居住建筑。内庭式,内庭与围柱院组合式,公寓式。
8.宫殿。罗马的阿德良离宫,斯巴拉多的戴克利提乌姆官。
9.城市广场。共和时期的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心,周围各类公建、庙宇等自发性建造,形成开放式广场,加罗马的罗曼奴姆广场。帝国时期的广场以一个庙宇为主体,形成封闭性广场,轴线对称,有的呈多层纵深布局,如罗马的图拉真广场。
古罗马建筑师与著作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现存欧洲古代最完备的建筑专著,书中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拜占庭时期古代建筑
1.历史分期及分布范围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于帝国东部的拜占廷,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也是东正教的中心。
拜占廷帝国存在于公元330~1453年,4~6世纪为建筑繁荣期。
2.穹顶结构技术
创造了穹顶支在四个或更多独立柱上的结构方式和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建筑型制。发明了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
3.建筑装饰艺术
用不同色彩的大理石装饰墙柱;在拱顶、穹顶上使用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在承重或转角部位运用石雕。
4.建筑实例
君斯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
5.建筑成就
拜占廷建筑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遗产,又汲取东方多国经验,在短时间内创造了卓越的建筑体系,对其后东西方建筑的发展都有杰出贡献和重大影响。
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建筑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型制由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
1.从巴西利卡到拉丁十字。早期基督教建筑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渐复杂,在祭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了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建筑实例。罗马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征。体型简单,墙体厚重,砌筑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端。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点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还建有钟塔,兼嘹望。
罗马风建筑
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又叫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
1.风格特征。承袭早期基督教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为减轻建筑形体的封闭沉重感,除钟塔、采光塔、圣坛和小礼拜室等形成变化的体量轮廓外,其余部分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供或简化的柱式和装饰。其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除露出扶壁外,在檐下、腰线用连续小券,门窗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窗口窄小、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有较大的空间变化,内部空间阴暗,气氛神秘。
2.建筑实例。意大利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莱姆主教堂。
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1.结构特点
(1)骨架券承重,结构自重减轻,便于复杂平面架设拱顶。
(2)飞券凌空越过侧廊上空,抵住中厅拱顶的侧推力。飞券取代侧廊半拱顶,中厅可开大侧窗。
(3)全部采用尖券、尖拱,侧推力小,十字拱顶覆盖的开间不必保持正方形。
2.型制发展
以法国为中心,基本是拉丁十字式,东端布局更复杂,礼拜室更多,西立面对称建一对钟塔,英、德、意等国的型制小有变化,带有地方特色。
3.内部处理。
(1)中厅空间比例尺度处理上突出高耸和深远感,引发向前(神坛)、向上(天堂)的动势。
(2)划分突出垂直趋向,墙墩雕成束柱形,加强垂直感。
(3)由于结构轻巧,可开大窗,加之使用彩色玻璃镶嵌,阳光经透射使室内五彩缤纷,产生灿烂的天堂幻景。
4.外部处理
(1)西立面典型构图:水平、垂直都三段划分。下段三座门,周圈层层雕饰,中段中央精美的圆形玫瑰花窗象征天堂。
(2)突出垂直感,细部往上缩小收尖,造成向上动势。
(3)满布雕刻,轻灵通透。
(4)因施工工期长,一座教堂往往包括多种风格形式。
5.建筑实例
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国:科隆主教堂、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化,垂直线密而突出,森冷峻峭。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
西班牙:伯各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融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旦迦风格。
6.中世纪的世俗建筑
(1)威尼斯总督府:立面造型极富创造性,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2)半露木构建筑:市民建筑多将木构架外露,其间抹灰,表现出轻快的性格。 伊斯兰建筑
1.历史分期及分布范围
7~13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建筑;
14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建筑;
16-18世纪波斯萨非王朝、印度、中亚等国家的建筑。
主要建筑类型有清真寺、陵墓、宫殿等。
2.结构技术
使用多种拱券,采用大小多个穹顶覆盖主要空间。纪念性建筑的穹顶位于中央主体上,为求高耸,在其下加筑一个高高的鼓座,使穹顶起统率整体的作用,为使内部空间完整在室内鼓座之下另砌穹顶。
3.风格特征
清真寺与住宅型制相似,普遍使用拱券结构,拱券式样富有装饰性,喜用满铺的表面装饰,装饰纹样多反映《古兰经》。
封闭式庭院,周围有柱廊,院落中有洗池,朝向麦加方向加宽做成礼拜殿。西亚的清真寺大都采用横向的巴西利卡型制。中亚一带引进了集中式型制。寺内建有数量不等的光塔,成为外形体量构图的重要因素。
4.建筑实例
耶路撒冷的圣石庙(奥马尔礼拜寺),集中式圆顶建筑。大马士革的大礼拜寺,早期最大的清真寺。开罗的伊本•士伦礼拜寺、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伊斯兰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伊斯法罕的皇家清真寺、伊斯坦布尔的阿赫麦德清真寺,型制模仿圣索菲亚大教堂。印度的泰姬陵,号称“印度的珍珠”,世界建筑精品之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及分布范围
1.历史分期及分布范围
有广义与狭义的划分,以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起点,广义指直到18世纪末,近400年文艺复兴;狭义指到17世纪初结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来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地区形成各具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
2.建筑的三个时期
(1)早期(15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意大利文艺复兴开端的标志: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设计者是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伯鲁乃列斯基。
府邸建筑。美狄奇--吕卡尔第府邸--早期文艺复兴府邸的典型作品,建筑师米开罗佐。
教堂建筑。巴齐礼拜堂,其内部与外部都由柱式控制,力求轻快典雅,伯鲁乃列斯基设计。
(2)盛期(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叶),以罗马为中心
坦比哀多,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伯拉孟特设计。构图完整,体积感强,穹顶统率整体的集中式型制,是当时有重大创新的建筑形式,对后世建筑影响很大。
法尔尼斯府邸,追求雄伟的纪念性,有较强的纵轴线,门厅为巴西利卡型式。小桑迦洛设计。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室内采用外立面处理手法,是较早将楼梯作为建筑艺术部件处理的实例。米开朗基罗设计。
文特拉米尼府邸,威尼斯文艺复兴府邸的代表,比例和谐,细部精致,立面轻快开朗。龙巴都设计。
圣马可图书馆,券柱式控制立面,体形筒洁明快。珊索维诺设计。
(3)晚期(16世纪下半叶),以维晋察为中心
维晋察的巴西利卡。晚期文艺复兴著名建筑师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其立面构图处理是柱式构图的重要创造,名为“帕拉第奥母题”。
圆厅别墅。晚期文艺复兴庄园府邸的代表。外形由明确而单纯的几何体组成,依纵横两轴线对称布置,比例和谐,构图严谨,形体统一完整。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
奥林匹克剧场。帕拉第奥设计,首次把露天剧场转化为室内剧场,为剧场型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尤利亚三世别墅。维尼奥拉设计。抛弃了传统的四合院制,在纵轴线上组织空间并力求开敞,富有变化,是建筑布局上的进步。
麦西米府邸。帕鲁齐的杰作。把建筑的平面、空间和艺术形式做了完整、细致的处理,在功能上有所创新。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出现手法主义的两种表现:
①教条式地模仿过去大师的创作手法,为柱式制定繁琐而死板的规则;
②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建筑装饰构件,致力于追求光影变化,不安定的体形和意外的起伏转折。
文艺复兴纪念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1.历史分期及分布范围
有广义与狭义的划分,以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起点,广义指直到18世纪末,近400年文艺复兴;狭义指到17世纪初结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来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地区形成各具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
2.建筑的三个时期
(1)早期(15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意大利文艺复兴开端的标志: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设计者是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伯鲁乃列斯基。
府邸建筑。美狄奇--吕卡尔第府邸--早期文艺复兴府邸的典型作品,建筑师米开罗佐。
教堂建筑。巴齐礼拜堂,其内部与外部都由柱式控制,力求轻快典雅,伯鲁乃列斯基设计。
(2)盛期(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叶),以罗马为中心
坦比哀多,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伯拉孟特设计。构图完整,体积感强,穹顶统率整体的集中式型制,是当时有重大创新的建筑形式,对后世建筑影响很大。
法尔尼斯府邸,追求雄伟的纪念性,有较强的纵轴线,门厅为巴西利卡型式。小桑迦洛设计。
劳伦齐阿纳图书馆,室内采用外立面处理手法,是较早将楼梯作为建筑艺术部件处理的实例。米开朗基罗设计。
文特拉米尼府邸,威尼斯文艺复兴府邸的代表,比例和谐,细部精致,立面轻快开朗。龙巴都设计。
圣马可图书馆,券柱式控制立面,体形筒洁明快。珊索维诺设计。
(3)晚期(16世纪下半叶),以维晋察为中心
维晋察的巴西利卡。晚期文艺复兴著名建筑师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其立面构图处理是柱式构图的重要创造,名为“帕拉第奥母题”。
圆厅别墅。晚期文艺复兴庄园府邸的代表。外形由明确而单纯的几何体组成,依纵横两轴线对称布置,比例和谐,构图严谨,形体统一完整。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
奥林匹克剧场。帕拉第奥设计,首次把露天剧场转化为室内剧场,为剧场型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尤利亚三世别墅。维尼奥拉设计。抛弃了传统的四合院制,在纵轴线上组织空间并力求开敞,富有变化,是建筑布局上的进步。
麦西米府邸。帕鲁齐的杰作。把建筑的平面、空间和艺术形式做了完整、细致的处理,在功能上有所创新。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出现手法主义的两种表现:
①教条式地模仿过去大师的创作手法,为柱式制定繁琐而死板的规则;
②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建筑装饰构件,致力于追求光影变化,不安定的体形和意外的起伏转折。
文艺复兴城市广场
恢复了古典传统,克服了中世纪广场的封闭、狭隘、注意广场建筑群的完整性。
1.佛罗伦萨安农齐阿广场。早期文艺复兴广场的代表。
2.罗马市政广场。文艺复兴时期较早按轴线对称布局的梯形广场,米开朗基罗设计。
3.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由大小两个梯形广场组合而成,被誉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
文艺复兴建筑成就
1.抛弃中世纪哥特建筑风格,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采用古代希腊、罗马柱式构图要素。认为古典柱式构图体现和谐与理性,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2.世俗建筑类型增加,造型设计出现灵活多样的处理方法。
3.梁柱系统与拱券技术混合应用,墙体砌筑技术多样,穹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建造,施工技术提高。
4.建筑著作:《论建筑》(阿尔伯蒂),《建筑四书》(帕拉第奥),《五种柱式规范》(维尼奥拉)。
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
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以天主教堂为代表的巴洛克建筑十分复杂。它形式上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但其思想出发点与人文主义截然不同,反映天主教的思想意识和奢侈的欲望,包含着矛盾的倾向,敢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不少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和新手法,被长期广泛地流传;但它又有非理性的、反常的、违反建筑艺术基本法则的一面,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曾起过消极的作用。
1.风格特征
(1)追求新奇。建筑处理手法打破古典形式,建筑外形自由,有时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以取得反常效果。
(2)追求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动态效果,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造形。
(3)喜好富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界限,使其相互渗透。
(4)趋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具有欢乐气氛。
2.建筑实例
罗马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罗马圣卡罗教堂(波罗米尼),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伯尼尼),波波罗广场(封丹纳),纳沃那广场(波罗米尼)。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概念及哲学基础
广义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狭义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即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理性是方法论的惟一依据,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真实性;几何学和数学是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君主制与等级制是理性的体现。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及洛可可风格
1.风格特征
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在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强调轴线对称,注意比例,讲求主从关系,突出中心与规则的几何形体。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形端庄与雄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内部空间与装饰带有巴洛克特征。
2.洛可可风格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建筑装饰风格。
(1)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应用明快鲜艳的色彩,纤巧的装饰,家具精致而偏于繁琐,具有妖媚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脂粉气。
(2)装饰特点。细腻柔媚,常用不对称手法,喜用弧线和S形线,爱用自然物做装饰题材,有时流于矫揉造作。色彩喜用鲜艳的浅色调,如嫩绿、粉红等,线脚多用金色,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贵族生活趣味。
(3)实例。巴黎苏俾士府邸客厅,设计者是洛可可装饰名家勃夫杭。
(4)该时期的法国广场特点,由封闭性的单一空间变为较开敞的组合式广场,如南锡广场群,由长圆形的王室广场、长方形的路易十五广场和狭长的跑马广场组成,是半开敞半封闭式,形体多样,既统一又变化,既收又放。巴黎的协和广场,是开放式广场,成为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成就
创造了大型纪念性建筑的壮丽形象,其建筑理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有局限性,甚至有过消极的影响。
法国建立了欧洲最早的建筑学院(1671年)制定严格的规范,形成了欧洲建筑教学的体系。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1.卢浮宫东立面(勒伏、勒勃亨、彼洛),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2.凡尔赛宫(孟莎),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其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很有影响,是法国17-18世纪艺术和技术的集中体现。
3.恩瓦立德新教堂(孟莎),是第一个完全的古典主义教堂建筑,也是17世纪最完整的古典主义纪念物。
4.旺道姆广场(孟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1.由于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缺乏创造新文化的自觉性,把法国宫廷倡导的古典主义文化当作榜样。
2.王室建筑师古典主义代表克里斯道弗•仑:
(1)设计修建一批伦敦的教区小教堂,其钟塔构图很成功;
(2)圣保罗大教堂,体现唯理主义原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碑。
3.帕拉第奥主义。18世纪英国庄园府邸,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的大型公共建筑,缺乏创造性和现实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1.启蒙主义的“理性”与唯理主义“理性”的不同
启蒙主义建筑理论的核心--批判的理性,认为合乎理性的社会是“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的社会,宣扬唯物主义和科学。
2.代表作
(1)波尔多剧院,标志着马蹄形多层包厢式观众厅的成熟;
(2)万神庙,又叫圣什内维埃夫教堂,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大的建筑物,启蒙主义的重要代表。
3.以列杜、部雷为代表的激进建筑师,力图标新立异,表现了昂奋、狂热的激情和昂扬的英雄主义。
4.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的风格,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狮凯旋门。它们体量高大,外形简单,喜用巨柱,尺度超常,外墙少线脚及细部装饰,表现出矜夸僵冷的肃杀之气。
19世纪下半夜20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建筑
欧洲各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交织成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潮流,各国的思想文化和建筑以各种方式与法国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建筑创作中复古思潮的流行主要是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需要。
1.古典复兴既有政治原因也受考古发掘的影响。
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狮凯旋门。
英国以希腊式样为主,如不列颠博物馆,爱丁堡中学。
德国以希腊式样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
美国以罗马式样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维琴尼亚州议会大厦。
2.浪漫主义始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其表现分为两个阶段。
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如封蒂尔修道院府邸,布赖顿的皇家别墅。后浪漫主义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叫哥特复兴,如英国国会大厦。
3.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也被称为集仿主义,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美国1893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
工业大生产的发展,新材料、新结构技术、新施工方法的出现和新的使用要求与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发生矛盾,促使新的建筑思潮与新建筑形式出现,如钢铁结构、升降机与电梯的应用,新公共建筑类型的发明,迫切需要寻求建筑创作的新方向。此间,工程师成为新建筑思潮的推进者。
1.1851年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宫”展览馆,开辟了建筑形式新纪元。设计人为帕克斯顿。
2.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艾菲尔铁塔、机械馆,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328m)和最大跨度(115m)的新纪录。
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遭到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巴黎改建(欧思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戛涅),带形城市(马泰)。 19世纪下半夜20世纪处对新建筑探求
对新建筑的探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艺美术运动;
2.新艺术运动;
3.奥地利、荷兰、芬兰的探索;
4.美国芝加哥学派;
5.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6.德意志制造联盟。
工艺美术运动
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以拉斯金和莫里斯为首的一些社会活动家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是文化的敌人,于是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代表作品:魏布设计的莫里斯住宅“红屋”,根据使用要求布置平面用红砖建造,将功能材料与艺术造型相结合。
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生长草木形状的曲线,并大量使用便于制作曲线的铁构件。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
1.比利时霍塔设计的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2.德国青年风格派,奥别列奇设计的路德维希展览馆。
3.英国麦金托什设计的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图书馆。其“四人组” 的创作被称为格拉斯哥学派。
4.西班牙戈迪设计的巴塞罗纳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
奥地利、荷兰、芬兰探索
1.奥地利。以瓦格纳为首,认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出现,反对使用历史式样。其代表作品如维也纳地下铁道车站和邮政储蓄银行。
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成立了“分离派”,宣布同过去的传统决裂。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奇和霍夫曼,代表作品是在维也纳的分离派展览馆(奥别列奇)和斯托克莱公馆(霍夫曼)。维也纳的另一位建筑师路斯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甚至认为“装饰就是罪恶”。代表作是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
2.荷兰。贝尔拉格反对折中主义,提倡“净化”建筑,主张表现建筑造型的简洁明快及材料质感。代表作品是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3.芬兰。老沙里宁的代表作为赫尔辛基火车站。
美国芝加哥学派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工程技术上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建筑造型趋向简洁,并创造独特的风格。
1.创始人是工程师詹尼。
2.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他提出了高层办公楼建筑类型在功能上的特征,其思想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3.代表作品: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立面采用了“芝加哥窗”形式的网格式处理。
钢筋混凝土应用
1850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圣日内维埃夫图书馆拱顶使用交错的钢筋和混凝土,为近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奠定了基础。
1890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法国建筑师包杜设计的巴黎蒙玛尔特教堂是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1894年)。
法国建筑师贝瑞设计的巴黎富兰克林路25号公寓(1903年),庞泰路车库(1905年),显示出钢筋混凝土新结构的艺术表现力。瑞士工程师马亚在苏黎世建造了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1910年)。
德意志制造联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建筑领域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
1.代表人物。彼得•贝伦斯,以工业建筑为基地发展符合功能与结构特征的建筑。
2.代表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为探求新建筑起了示范作用,成为“现代建筑” 的雏形和里程碑式的建筑,贝伦斯设计。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由格罗皮乌斯设计。
3.主张建筑应当是真实的,现代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以产生新的建筑形式。
4.人才培养。著名的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先后在贝伦斯建筑事务所工作,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战后初期建筑流派
1.表现派。首先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代表作品: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孟德尔松设计。
2.未来派。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创始人为作家马里内蒂,宣扬各种机器的威力,赞美大城市,歌颂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否定文化艺术的传统。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圣•伊利亚,认为新材料已把传统古典形式排出建筑领域,笨重庄严形象应代之以机器般简便轻灵的形体。一切都要动,要变。
3.风格派,又被称为“新造型派”,“要素派”。1917年产生于荷兰,认为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是最好的艺术。成员有蒙德里安、杜斯伯格、奥德等。
代表作品:里特维德设计的在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
4.构成派。产生于俄国,他们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作为艺术的内容。
代表作品: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维斯宁兄弟的列宁格勒真理报馆方案。
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又被人称为“理性主义”建筑,“功能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发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60年代起有人对现代主义提出不同的看法。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建筑观念不尽一致,但有些基本观点是共同的。
现代主义建筑师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在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主张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造型等。
格罗皮乌斯
格罗皮乌斯很早就提出建筑要随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的主张。认为“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用工业化方法解决住房问题,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方面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并创造了一些很有表现力的新手法和新语汇。代表作品如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科隆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德骚的包豪斯校舍。
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出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激烈否定因循守旧的建筑观,主张建筑工业化,认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并提倡建筑师向工程师的理性学习,在设计方法上提出“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他在住宅设计中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同时他又强调建筑的艺术性应体现在纯精神的创造。代表作品如巴黎的萨沃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著作是《走向新建筑》。
密斯
密斯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新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他重视建筑结构和建造方法的革新,认为“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他以“少就是多”为建筑原则,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和吐根哈特住宅,体现了他对结构--空间--形式的见解。他一方面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创造只有极少屏障而可作多种用途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形成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直角的盒子。代表作品如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伊利诺工学院校舍,范斯沃斯住宅。
赖特
赖特对建筑的看法与现代建筑中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在美国西部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他主张建筑应“由内而外”,他的目标是“整体性”。他反对袭用传统建筑样式,主张创新,但不是从现代工业化社会出发,认为二十年代现代建筑把新建筑引入歧途。他在创作方法上重视内外空间的交融,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注意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同自然环境结合是他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代表作品如草原式住宅,拉金办公楼,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瑞士成立
该协会在二次大战前开过五次会议,研究建筑工业化、最低限度的生活空间、高层和多层居住建筑、生活区规划和城市建设等问题。1933年的雅典会议专门研究城市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应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二次大战后,政治形势的变动,经济的盛衰,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局部地区战争等许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国的建筑活动。经过战后恢复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尽管曾有经济衰退或能源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建筑活动也很活跃。总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得到普及。60年代以后,生产的急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标榜个性的社会思潮兴起,促进各种设计思潮应运而生,出现建筑思潮多元化的局面,促使建筑向讲求形式,标新立异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三、“粗野主义”倾向;
四、“典雅主义”倾向;
五、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六、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七、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八、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理性主义
战后的一些建筑师在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讲求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情趣需要,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建筑有关的,在形式上、技术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各种问题统一起来考虑,创造出一些新的切实可行的新经验。如协和建筑师事务所(TAC)设计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空间参差,尺度得当。西水桥小学与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采用“多簇式”设计模式。何塞•昆西公立学校,用多方协商,共同研究的方法设计出的具有特点的建筑。1957年西柏林汉沙区的国际住宅展览会,规划布局自由,环境宜人,住宅类型多样。
技术精美倾向表现
这种倾向在设计方法上属于“重理” 的一种思潮,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强调结构逻辑性(即结构的合理运用及其忠实表现)和自由分割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其特点是用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构造与施工精确,外形纯净、透明,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如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大厦、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在“少就是多” 的理论依据下,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 和“模数构图”为设计方法与手法,形成了“密斯风格”。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在建筑技术上精益求精,是将大工业产品同人们在形式上的心理要求相协调的尝试。
粗野注意
有时被理解为艺术形式,有时指一种设计倾向。其作品的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的组合。这种倾向同时还认为建筑的美不仅以结构与材料的真实表现作为准则,而且还要暴露房屋的服务性设施。它与讲求技术精美倾向的不同点是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从形式上看,其表现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勒•柯布西邪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的亨斯特顿学校,鲁道夫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斯特林的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等。
典雅主义
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使现代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主要活动在美国,如约翰逊等设计的纽约林肯文化中心,谢尔屯艺术纪念馆,斯东的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和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雅马萨基的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等。
高度工业技术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指不仅坚持在建筑中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制造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装配改造的结构与房屋。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使“机器美”迎合人们的悦目要求。日本出现的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技术。为解决城市问题,出现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大型、多层或高层的“巨型结构”。如SOM事务所设计的布鲁赛尔兰姆伯特银行大楼、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丹下健三(新陈代谢派)设计的山梨文化会馆,皮阿诺和罗杰斯的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人情化与地方性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它是将“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当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习惯的发展,他们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芬兰的阿尔托是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的代表,其代表作珊纳特赛罗镇中心主楼,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日本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合、仓敷县厅舍是战后日本追求地方性的代表。
个性与象征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对现代建筑风格“共性”的反抗,要使每幢房屋、每一场地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特征,使人一见印象深刻,认为建筑设计是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认为设计首先来自个人的灵感,来自形式上的与众不同。故反对集体创作,认为“建筑是不能共同设计的”。其手法有三种:
1.运用几何形构图。如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贝聿铭的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2.运用抽象的象征。如勒•柯布西邪的朗香教堂,夏隆的柏林爱乐音乐厅,路易斯•康的理查医学研究楼。
3.运用具体的象征。如小沙里宁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伍重的悉尼歌剧院。
后现代主义思潮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出现的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进而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他们包括许多派别,探求设计方法和建筑形式、风格的改革,没有统一的理论和组织。
1.代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丘里),《后现代建筑语言》(詹克斯),《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文丘里)。
2.主要特征。美国建筑师R.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主要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文脉主义)。英国建筑评论家C.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一方面它面对其他建筑师和留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它又面向广大公众或当地居民。”
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提出:“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赞成二元论”。提出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3.代表作品。母亲住宅(文丘里),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文丘里),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格雷夫斯),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摩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约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