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一级结构工程师考试大纲里一共列出了34本规范,很多朋友都在纠结着34本规范需要每本都看么?如何选择顺序?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选择规范有效备考:
作为资料准备,肯定要全部准备齐全,但是作为复习,全部都看显然没有必要,也不现实,我只挑取了其中部分重点内容来复习。
我先看的第一本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有的考友可能觉得这本没必要看啊,参考书里也很少提及这部分内容。但是我认为,这本书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原则和概念,例如极限状态、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准永久组合、安全等级、结构重要性系数等等,是理解后续规范的基础。虽然荷载规范有部分重复,但是一些概念不如这本里讲的明确。可靠度标准很薄,我把规范正文结合条文说明逐条系统学习了一遍。
我看的第二本是荷载规范,这是所有规范的基础。关于非抗震工况下各类荷载在各种组合下如何计算一定结合题目彻底弄透彻,这也是每年考试的必考知识点(一般不会单独考察,但是经常会作为题目中的一步)。吊车荷载动力系数往往配合钢结构一起考察。风荷载题目往往会在下午高层中出题,要和高规4.2节配合复习,两部分对比异同点一起学习。而且学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要挖掘深层含义。比如高规4.2.2 条,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条文说明里提出:一般情况下,对于房屋高度大于60m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计算可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对于房屋高度不超过60m的高层建筑,风荷载取值是否提高,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作为考试,一般不会考模糊的内容,只会考察如何根据高度来判断,即当h>60m,则计算承载力时,w0需要×1.1。这其实还暗示着算变形以及舒适度时不需要放大1.1倍,这也是以后出题的思路。大家不仅要知道什么时候放大或者折减,更要清楚什么时候不需要放大或折减。大家只需在高规4.2.2条正文旁边记上“h>60,承载力w0需×1.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调”这句话,考试保证不会出错。风荷载体型系数方面,高规和荷载规范一些规定不完全一致,考试中一般会提示用某规范作答。大家一定要对比复习,考场上更应沉着冷静,看清题干再下笔。另外雪荷载也偶有题目考察,我也花费了大量时间来研究。
第三本学习的是抗震规范,第一遍主要先看了前五章。钢结构、砌体、混凝土、地基各科多多少少都和抗震有关联,高层更是直接结合抗震考察。对于抗震规范,我反复通读了多遍,尤其条文说明,有很多重要知识点,也要通读学习。学习过程中,要把正文和条文说明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很多重要的概念,例如位移比、周期比、剪重比、不规则等等都要彻底吃透,这些也是每年考试的重点。时程分析和性能化设计已经成为近几年考试的热点,我在单位工作中,也接触过一些,感觉还可以。抗规六七八三章分别介绍了混凝土、砌体和钢结构抗震设计,这三章可以分别和那几门科目一同学习,没必要提前看。后面章节,考察频率不高,大家可以放到后面学习,因为过早看的话,对于抗震概念理解不深入,复习效果不会太好。
以上三本规范是所有科目的基础,虽然考试没有单独的科目考察这三本规范,但是对于他们的考察时贯彻考试始终的。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比如非抗震下荷载组合,地震工况下地震作用与恒、活、风荷载如何组合等,都是每年考试的必考点。吃透了上述三本规范后,我进入专业内容的学习。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和桥梁这几名科目的内容相互交叉性不大,复习顺序可以自己灵活把握。我是按照考试顺序来一一复习的。
1.混凝土(16分)
混凝土是上午第一门科目,一共16道题目。以混凝土规范为主,还涉及抗震规范、荷载规范、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本身混凝土规范是非常贴近大学教材的,应当说,混凝土常考的知识点大部分大学都系统学过,但是很多考生工作多年,配筋只依赖软件,怎么算早忘了。这里要强调一点,混凝土的分必须拿。本身,它不会出太难的题目,因为难题要放到下午高层里结合抗震考察。混凝土考题以构件计算为主,弯曲、轴压、偏压、偏拉、受剪、受扭、裂缝、挠度都是高频考点。另外,局部受压、冲切考察频率也较高。其他各类构件,例如预埋件、牛腿、叠合梁、吊环等,每年都会随机出几道。所以,要根据出题频率有侧重的复习,像弯曲、偏压、剪切等每年必考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比如弯曲和偏压,都有截面设计和截面复核两类问题,超筋了怎么办,受压钢筋不屈服怎么办,何时达到极限承载力等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烂熟于心。切记,计算出的结果要满足第八、九章构造要求。复习过程中要把每各构件对应的构造要求在规范旁笔记索引,具体到某页某条。其他知识点都要通过题目来熟悉规范所有公式,每个参数怎么取值,有什么陷阱等,必须笔记到规范旁。说实话,这部分题目让在校的优秀大学生做可能比我们还熟练。这就需要大家从根本上把这些知识点掌握,不能只浮于表面。举个例子,偏心受压,包含截面设计和截面复核两个情况,复核又分为已知e0求N和已知N求M两种情况,其中还涉及大小偏压判别、受压钢筋不屈服如何处理等小知识点。单纯看规范条文感觉头绪很乱,这就需要找一个好的辅导书或者辅导机构的名师给你细细指点,公式原理来龙去脉要搞懂,甚至背过,各种特殊情况如何处理要很熟练,这样才能在考场紧张的氛围及有限的时间内应付层中不穷的变化和陷阱。
另外混凝土考题近年和力学结合极为紧密,比如配筋计算,以往是直接告诉你内力,现在是给你个工程背景,比如刚架、桁架等,让你自己去算出危险截面处的内力。没有静力学的基础,可能第一步就卡住了。总之,混凝土特点是整体难度不大,但计算量大,覆盖范围广。
2.钢结构(14分)
作为上午的第二门科目钢结构,一共14道题目。一般题目涉及钢结构规范和抗震规范两本。目前就以往03版老规范考题来讲,题目呈现两级分化,有的题目能够一个条文出结果,甚至不需要计算,纯属概念理解,当然,压弯、稳定性等题目计算量不算小;有的题目则是涉及方案理解,如果没有做过钢结构设计,连构件如何受力的都分析不出来,甚至等真题解析出来了对着答案都看不懂。高频考点报考:受弯构件强度、稳定性计算;轴心受压构件强度、稳定性计算;压弯构件强度、稳定性计算;焊缝、螺栓连接等。
3.砌体结构和木结构(10分)
砌体结构和木结构作为上午第三门科目,一共10道题目(其中砌体8道,木结构两道)。主要涉及砌体规范、抗震规范和木结构规范。本身难度不大,考试题目比较中规中矩,但近几年也有新题出现,整体来讲,砌体也是上午的拿分科目。需要注意的是,砌体规范需要通读,复习也要全覆盖无死角。高频考点:无筋受压(包含计算高度、高厚比计算等多个知识点)、局部受压、高厚比验证、过梁墙梁挑梁、配筋构件计算等,抗震计算也常有涉及。砌体复习过程中千万不要觉得哪个知识点偏而存在侥幸心里,比如2018年一共8道题目,墙梁就出了4道。如果平时复习没重视,临场发挥也能做,但是墙梁参数里面限制很多,计算出的结果都要看是否超出范围,如果平时复习没有到位,则即使做出也会花费较多时间。另外砌体结合抗震的题目也出过不少,比如构造柱数目、层数高度选择、几类不同情况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刚度计算和内力分配等题目。抗震要和抗规第7章配合对照复习,内容有一些重复,也有不同的地方,一定要互相笔记索引。虽然没有难题,但是砌体很多小概念需要理解透彻。举几个例子:高厚比本身定义中没有γβ这个关于材料的修正系数,但是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则需考虑;带构造柱墙体的高厚比验算,分为整片墙和构造柱间墙体两种情况,确定计算高度时的s取值,是否需要考虑构造柱影响等,两种情况截然不同,一定要理解透彻。砌体关于此类问题甚多,需要大家复习过程中弄懂弄透。另外砌体计算量也不小,需要平时练习的时候注意速度。木结构两道,一般常规出题在受拉、受压、弯曲等内力计算中,或者概念题,通过条文也能直接得出答案。总之,这10分题目一定要拿高分。
4.地基基础(16分)
地基基础是下午第一门科目,共16道题目。该科目一般从地基规范、桩基规范、地基处理规范三本规范中出题目。以往出题侧重于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弯曲、剪切、冲切等内力计算,桩基承载力计算及地基处理后承载力计算等考点,但2018年题目明显有了较大变化,题目贴合工程实际,如果平时工程中比较用心去研究地勘报告等资料,可以快速做题,如果没有相关工程经验,可能会费时较长。地基题目相对于其他科目,还是比较容易的。
5.高层(16分)
高层是下午第二门科目,共16道题目。该科目设计高规、抗规、高钢规等几本规范。高层历年是出难题的重点科目,尤其朱总出题以来,题目越来越倾向于实际工程,尤其近年常考复杂高层、部分框支剪力墙,甚至超限项目也常有涉及,没有相关经验很难做答。需要平时工作中多积累多总结。当然,高层也有不少常规题目,比如柱子轴压比,剪力墙边缘构件,各类结构二道防线内力调整等,需要大家多做题目熟练掌握。
6.桥梁(8分)
桥梁是最后一门科目,一般8道题目(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改革)。涉及规范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细则、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桥梁的题目一般难度不大,大家把历年知识点做熟练,另外再注意考试的时候,遇到熟悉的题目要快速做答,遇到不熟悉的题目不要花时间纠结,快速略过去,把时间省下来做其他的题目,等到最后有时间可以回头再做。
二、关于真题
由于平时时间太忙了,到8月初的时候,我才复习完第一遍,规范通读了一遍,结合兰定筠老师的参考书把规范条文怎么用也看明白了。下一步,就到了做真题的时候了。第一遍真题做起来必然很慢,一些条文单独拿出来倒是明白,和其他条文组合起来就不行了,不是漏掉系数取值的范围,就是落了哪里的修正系数,而且做题很慢,一套题起码10个小时以上,而且还做不及格。这样的结果在我意料之内,毕竟是第一遍做题。我是从11年开始一套套做的,做完一套以后,我就开始对着答案给自己批改。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是把每个地方为什么做错,是知识点没有掌握明白,还是参数取值方面的问题还是计算错误等等,仔细剖析清楚。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继续结合资料深入理解,对于参数取值问题,我把每个参数都在规范旁边笔记清楚,以防以后再犯同样错误。对于计算问题,我则是训练按计算器的速度,争取少出错。这一遍是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查缺补漏,不能简单的记住答案就行了,千万要重视!第一遍真题结束了,已经到了九月中旬,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个月时间。这时候,我没有选择做第二遍,而是把03年到10年的题目拿出来做了做,那些年份虽然说整体难度比较简单,但是一些题目非常考察基本功,出题视角比较好,用来检测基础知识是否牢靠非常有效。但是时间太赶,03-07这几年的我只是看了看,没有动手去做。
结合第一遍真题的过程,我对于规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规范上的笔记。然后我开始了第二遍真题。第二遍真题主要目的是提高做题速度和知识的熟练度。其实这两件事情也算是一件事,这就要求对规范非常熟悉,考题中一看到一些关键词,立刻就能联系到规范条文。比如一看到三类场地,7度(0.15g),立刻就要联系到抗震构造措施要按8度,而内力调整只需要按7度等等。对于题干中的用词,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脑中建立超链接,哪里可能会有陷阱,哪句话可能考察什么知识点等等要了然于胸。第二遍真题,我基本都能在8个小时左右完成,且能在60分左右,这时候已经距离考试不到两个星期。有的考过的同行可能建议最后时间不要大量做题了,翻翻规范,把不常考的边边角角都看看,再温习一遍错题就可以了。其实别人的经验对你不一定适用。我最后10天的复习策略是继续做题,因为注册考试要保持良好的手感和题目的熟悉程度。当然,我始终做的是真题,很多模拟题要么有错误,要么就是难度不合理,影响你复习的自信心。直到考试前一天晚上,我依然在做真题。果然到了考场上,没有一开始出现手生的情况。真题我没有大面积做第三遍,只是挑了几套做了一下,一方面时间有点赶了,另一方面再做有了背答案的嫌疑,无法显示真实水平了。另外,对于自己的薄弱项或者一些必考点,可以集中训练。比如,裂缝计算基本年年考,我拿出整时间把历年裂缝题目集中做一遍,这样把各种变化都熟练,考场也就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