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2015年我就能参加考试的,刚好碰上2015年和2016年停考,于是2017年开始参加考试,全职复习35天,通过一门,原理53,相关61,法规54,实务54;2018年考试,工作之余基本全时间投入复习2个月多一点,通过三门,原理61,法规66,实务63。
两次备考我都是靠自学,2018年边工作边复习,时间是不够用的,导致2018年的实务是裸考。但是最终还是通过了,回想当初,考试的结果是运气的成分,但思考了一下,哪有白来的成功呢?和大家说说我的备考计划:
1.根据工作强度和生活、学习习惯,评估可以用来学习的有效时间和复习时长。
我在2017年考试时恰逢离职后空档期,每天都是醒来开始看书到睡着,但是总体评估下来,大致上来说每天有效能看懂的原理书不超过30页(比较复杂的地方20页左右),相关不超过50页(和专业基础水平有关)。再多就精力不足只能认字无法理解了。
因为课本内容全是纯干货,学习过程中信息输入量非常大,对我来说感觉几乎是过去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都没有遇到过的。由于人类精力上限的限制,每天的有效读书时间事实上是有限的,并且熬夜基本没有意义。 考虑每个人学习习惯的差别,比如是可以做到一打开书就立刻投入,还是需要预热一会儿,这个特点决定了是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还是需要安排整块时间。
工作强度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设计院加班时间大家都懂的,其他单位(比如我在管理部门的时候)也要考虑是否有白天需要思考处理的问题太多耗尽精力的状况,以及这种严重影响复习节奏的状况出现频率(一个月一次,每周总有那么一天,还是天天如此),是否有成熟的应对策略(上班摸鱼的可行性)。
结论:计划社教材4本加起来大约2000页左右,每天看20页需要100天,即下限复习时间大约3个月。
2、准备资料
(1)教材
目前为止的考试课本只有计划出版社2011年版这一套,其他的都是参考资料。我读过两个版本建工社资料后,感觉建工版内容比计划版更干,某些地方接近于笔记的状态,但是具体理论阐述的详尽程度比计划版差不少,不利于理解;并且因为经过梳理难免对重点有所区分,读者再读的时候再区分一次重点,就有可能遗漏课本的一些边角内容。
参考资料(例如建工出版社版)可以用于快速浏览(比如4天左右读完一本这样的速度),准备阶段用于寻找知识体系薄弱点,看完课本后用于查漏补缺。
(2)习题
注规考试3门全选择题,1门全简答题,答题套路很少,模拟题没什么价值。
网上有攻略说真题可以拼重复,以我做过2010年至2014年原理所有题来看,重复是存在的,但是2017和2018年原理出题思路脑洞惊奇,和过去真题基本没有重复,今年机构改革后估计再考更没有重复,不建议以此为目的刷题。
但是刷真题是应该做的,目的是查漏补缺,理解题目思路,一轮复习结束后可以自我考试一下看看能拿多少分。反复背题则没有必要。
(3)网课
网上一直有很多注规考试培训的课程和机构,我没有报过也没有上过它们的免费版公开课。
有个非常基础的逻辑推理。第一,参加注规考试的人不像学校同学,经过中考、高考、考研的筛选之后,大多数人基础差不多,具体的个人是不知道自己专业基础在参考人员中属于什么层次的,老师上课针对性不好说;第二,培训机构的老师不是出题人,注规考试和托福雅思、注会、司考之类的大考比还是偏小众,并且规划和政策关系紧密变数较大,导致老师划的重点和考试重点是否重合基本看人品(比如2018年某著名机构的注规和一级建筑师考试培训重点,完美偏离考试内容,培训重点基本都没考)。
上课是要花时间的,不能因为报了班就不看书。培训课程只是辅助。
可以加一个培训机构的学员群,相关信息上方便很多。
二、各科复习要点
我在考试前去看了很多攻略,其中有很多都强调反复看书,看到所有内容都背下来。然后我看了一下4本书约莫是1800万字。。。算了。
1、规划原理
规划原理是本考试最基础最庞杂最要命的一门,内容超多并且相互关联性强、逻辑性强,建议预留最多时间。(我第一次复习预留了2周最终花了4周,第二次复习预留一个月最终花了2个月。。)原理复习好了作为基础知识和核心逻辑链,其他三门复习会轻松很多。
看书复习绝不能追求速度,务必做到看一页理解一页。因为涉及行政管理体系的纵横关系,很多名词看起来差不多但意义完全不同,如果遇到内容易混淆处,不妨前后翻看反复对照分别记忆,不要尝试自创简称。
同样不建议在书画太多重点,因为考试的时候全部都可能考到,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也不可以放过(画重点后再看书不会被吸引走注意力的同学请随意)。
每一章结束后休息一下,回味一下本章内容,以能够凭空给其他人讲解为目标,全部理解消化。
总体规划是原理的大头,每年必考项目,一章就几百页,一定要慢慢地仔细看懂理解好。其他区域规划、分区规划、控规、修详、镇规划、村庄规划、各类专项规划都有考过,基本上做过的类型复习容易,没做过的类型复习起来会慢一些,需要根据项目经历安排时间。可以反复阅读、对比、背诵各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去理解不同层级规划的效力和需解决问题区别、
2、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是一门看起来很庞杂,实际上可能是最容易通过的考试。原因有二:第一,相关知识包括十几门专业,考试只有100道题,每个专业多则10多道少则两三道,考题深度非常有限;第二,相关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在原理中都有涉及,不是完全陌生的,但是会把一些名词替换为另一专业的术语(比如我觉得规划的“邻避效应”和微观经济学的“公地悲剧”意思很像),要注意记忆。
我考的时候相关知识一共复习了10天,没有做过任何习题,就这么考过了。当然有运气的原因,感觉上来说最困难的点在于需要不断切换不同专业的思维方式,次数多了反复切换有点抓狂。包括考试的时候也是这样,上一题还在考虑青龙白虎代表哪个方向,下一题就变成微波通道的数据。。
另外相关知识和实务关系不大,可以算是个好消息。
3、法规
法规是一门课本需要看的内容最少,但需要额外看的资料非常多,看完后其实也不难的考试。。
在时间极度紧急的情况下,必须保证时间仔仔细细好好读完计划社2011版教材的第一、二、七、八章(行政法学基础、城乡规划法制建设概述、城乡规划方针政策、公共行政学基础),这几章如果长期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没有涉及过法规修订,读起来会非常陌生,考试基本上必考,没好好看书的结果会是蒙都不知道怎么蒙。当然如果时间安排得当整本书好好看完更佳。
法规课本会出现非常多法律、规范、条文,最好对照课本逐一找到法条原文反复研读,不能满足于课本上摘抄的几条,不同法规之间会有互相印证和补充,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为课本是2011年至今已近10年,需要注意所有法律规划按新最修订的复习。
最重要的是《城乡规划法》、《土地法》、《房地产管理法》和《物权法》,其中《城乡规划法》在临近考试前建议作为早读内容反复诵读。
4、规划实务
规划实务是一门如果没考过意味着下次还是得复习所有科目的考试。考试难度与另三门复习成果和工作经历呈极大相关性(传说中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典范)。
总规和控规规划评价方面基本上原理复习到位以后比较容易答到重点,不建议完全依赖网上流传的口诀,“因地制宜”你懂的;如果出现修详层面规划评价则用地功能千差万别,难以一以概之;管理题基本靠《城乡规划法》解决。
答题套路上,评分方式是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奥义有二:第一,题目的每句话都不对,尽量反驳题中所有内容(明显没问题的除外,卷面面积有限);第二,参考公文写作的方式分点答题,拆分每个反驳要点和理由,凸显“我踩到得分点了”。
2018年考试有两道题我印象很深刻,一道是某医院扩建的选址意见书应包含什么内容,好死不死“两证一书”中用地规划许可和工程划规许可都接触过,只有选址意见书完全陌生,考试只能从审批节点推测管控内容,胡扯一堆,当作放弃这题分数,拿到多少算多少;另一道是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控制要点,历史上都没有考过这个内容,也不在实务课本内容中,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要求在原理中有详细阐述,其中包括风貌控制要点,且法规中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范内容,另外我在规划院的时候参与过若干风貌规划项目,考试时按项目经验回答,感觉并不是很难,但是考完看考友群发现很多考友表示一脸懵不知该答什么,从后来机构流出的参考答案和成绩看估计分数还可以。
三、注意事项
1、一年报几门合适?
建议每年都报所有没通过的考试。
纵观各年真题,可能因为各科关联性很强,注规考题有个很诡异的特点,有些题目(尤其是设计规范方面的)可能今年在相关考,明年在原理,再一年出现在法规(比如管线综合中的“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m的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这条)。
所以计划一年过一门是没必要的,反正不管考哪门这些规范都得看完背好,复习量不会因为少报一两门减少太多(不考相关的话可能会减少多一点),不如一次冲过去。
2、应该看几遍书?
我认为看书的次数不重要,每个字都仔细看清楚比较重要。走马观花看5遍如不仔仔细细看懂理解一遍,尤其原理这两年考题越来越注重理解,越来越多题目都不是课本原文了,需要通过理解逻辑去判断答案正确性。
3、全考选择题会比较简单?
讲真,我做过注规的题才知道选择题也可以出得让人如此痛不欲生。单选题会做的不是事儿,任何一点不确定的一般都是2选1;多选题每题有2至4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做一道多选相当于做五道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