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大越好,楼房越高越好

  城市越扩越大,大楼越造越高。“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方式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在反思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寻求对策。有学者认为,今后城市的规模及其发展模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方向发展,人口高度集聚;第二种是分散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就是以中等城市为主,均匀散布于各个地方;第三种是卫星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就是以一个中等城市为基核,其周边呈卫星状散布一些小城镇,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在小城镇与小城镇、中等城市与小城镇之间,有山、水、草地、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或半自然生态系统相间隔。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认为第三种城市发展模式是比较适宜的、并符合城市生态化要求的。

  关于楼层高低的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以中低层为宜。楼层太高,一是运行成本提高,二是能耗增加,三是安全性降低。

  草坪面积越大越好,或所有城市都必须种树

  很多南方城市为了漂亮和立竿见影,修建了大面积的草地;部分北方城市降雨量少、土地干旱,没有大面积植树的条件,却种了很多树木,结果成活率很低,损失巨大。

  众所周知,草坪虽然看上去美观,修建周期短,但生态功能十分有限。因此在南方水分比较充足的地方,应尽量多植树,减少草地的面积。

  而在北方缺水少雨的城市,则要谨慎种树,并注意树种的选择。因为树木既是“蓄水池”(对于水源充足的地区),又是“抽水机”(对于水源缺少的地区)。在北方地区应选择一些耐干旱、贫瘠和抗寒冷的乡土树种,也可适当的种一些草坪植物。

  城市广场必须有大树来点缀

  目前的“浮夸风”和“速成风”也同样反映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移植大树已成为一股逆风。甚至有人认为城市广场必须有大树来点缀。这一方面也是“政绩观”、“形象观”在作祟,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已达到极致。殊不知,上百年的树木,从幼苗开始到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是多么的不容易。花了大本钱将一棵树千辛万苦从远方运来,成活率要大打折扣,即使侥幸活下来,粗大的树干、稀稀拉拉的几片叶子,象一个“残疾人”、“丑八怪”,有什么美感可言。这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剥夺了所在地居民欣赏美的权利。

  广场越大越好,道路越宽越好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显示其“政绩”、“形象工程”,不顾其经济实力和实际需要,政府大楼越造越豪华,广场越造越大,道路越造越宽。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包括土地的浪费、财力的浪费、人力的浪费。这可是纳税人的钱啊!这是城市规划部门的责任吗?不是!完全是长官意志所致!使我们的《城市规划法》不能落到实处!试问有多少规划真正代表了规划师们的意图!为了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2008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和设施都在“瘦身”了,何况我们的城市建设。

  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简单地等同于植物种类的多而杂

  认为植物的种类越多越杂就是越生态。大家知道,植物之间有“相生相克”的现象,如核桃树旁边不能种苹果树、海棠等蔷薇属花木和多种草本花卉。因为核桃树的根、茎、叶会分泌一些有毒物质,所以在核桃树下的地面都是光光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但跟山楂树种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生长。檫树和杉树,牡丹与芍药,金盏菊和月季间种能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等等。

  因此一个绿地环境的创造不仅要“宜人”同样要“宜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应该是一个和谐共荣的生态系统,是多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和平共处,互惠互利。

  城市绿化就是克隆自然

  不同地方、不同属性的土地对植物的选择有不同的要求。且真正的自然是没有办法克隆的。一切都要因地制宜,照搬照套只能是“三不像”,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试问内蒙的草原能搬到浙江来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能搬到杭州来吗?由于盲目地模仿自然,或因环境不适,或因水土不服,或因气候不宜,造成劳命伤财的事例很多。

  在生态城市(或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中,我们提倡的“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将自然引入城市的理念,指的是借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山、水”之景为我所用,并通过树种的科学选择和合理搭配,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生态园林景观。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文革期间,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做“破旧立新”。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人将此话活学活用,把所有老的、旧的、古的全部推倒,一切重来,最终建成的城市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事实上是,新的可以建设,但老的、旧的、古的一旦破坏掉了,就不能恢复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什么在国外,我们觉得没有什么用的一块石头、一堵断墙、一间老房子,他们却视作珍宝,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你以前去过的一个小城镇,你十多年以后再去,还是老样子?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一定要以保护为先,在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在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保护。

  人居环境良好的标志就是房子是否造得漂亮

  人居环境有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包括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宏观的环境),住宅周边和住宅内部的环境(小环境和微观的环境)。传统的“风水”虽然有迷信的成份在里面,但更有科学的成份,曰本和韩国对中国的“风水”很热衷,有很多人在研究,我们浙江大学也有人在研究。对于“风水”,我们要采用“扬弃”的观点来对待。“风水”其实是一个宏观和小范围的人居环境学。

  新房子“闹鬼”就是因为“风水”不好(选址不当)引起的。在农村,有些人在搬进新建的住宅以后,发生的身体不适或者死亡事故,多数情况是地基中有放射性物质,或周边水域或空气中有有害、有毒物质所致。

  根据环保部门测定,一些新装修的房子,室内的空气比室外更差。更有甚者,由于室内装修选材不当,致使入住者罹患白血病。

  生态住宅区的标志就是高绿化率

  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造成绿化种植密度失调,树种单一,求量不求质,起不到绿地的应有作用。如某个地方一千五、六百亩土地,只有100余幢别墅,单幢售价高达上亿元人民币。试问有多少人消费得起?!像这样的别墅区,绿色是多了,但土地浪费了,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不相配的。其实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住宅区有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包括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理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系统等。

  将景观生态建设等同于景观高档化

  景观生态的营造比一般的景观建设需要的金钱和精力,但这绝不意味着景观的高档化。这种误区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追求异地、异国情调。其特点就是看中外来物种的新奇,却忽视了对其生理习性的关注和跟本土植物相比到底具有多大的生态价值。由于是外来引进物种,其所需的运输费、养护管理费要大大高于本土植物,而其生态、景观效果却并不会强多少甚至还要差,结果是花钱费力不讨好,严重的还会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

  追求异地、异国情调主要体现在对营造热带海滨风情的过分热情。什么“夏威夷情调”、“澳洲风情”……,诸如此类的居住区的广告可谓是满天飞。大量的棕榈、大王椰等热带海滨植物占据了人们的视野(有资料表明目前广州市接近80%的楼盘普遍引进热带海滨植物),认为这些异地、异国的东西才是高档、富贵又绿色、生态的,而乡土植物却被认为是低档、粗野、上不了台面的。

  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改造成人工景观,结果是弄巧成拙。如我国西南部的某一个城市,为治理一条河流,斥资千万元,伐去河流两岸原生的林木,铲掉溪边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群落,代之以水泥、石块护岸及人工草坪。结果由于破坏了河道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野生生物系统,再加上岸边居民生活污水以及工厂废水的任意排放,河道水质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