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
城乡规划管理是城市(县城)人民政府控制、引导城乡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城乡建设规模的迅速发展,对业务资料和建设信息的科学性、公开性、现势性、完整性和流通性要求的不断加强,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规划管理和监督业务的需求。
为强化城乡规划效能绩效考核的工作手段,同时帮助规划管理业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得各类图文资料,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也为了使有关领导能随时了解、掌握、分析城市建设现状情况、规划建设动态,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施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已成为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城乡规划管理、设计和监督部门在国内最先引入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全球定位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构建出基于上述多种技术的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城市规划设计系统等实用化业务运行系统,率先全面实现了城市规划设计、审批管理、实施监督等主要工作环节人机互动作用的信息化工作方式变革。
2.发展
(1)技术应用法制化。城市规划领域,在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同时,注意将城市信息化的程序化要求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持规划信息化的法律地位、驱动力和生命力。
(2)技术应用数量化。面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和传承文化的主要矛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积累的宝贵电子化海量数字资源,积极开展数量分析,量化调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逐步改进城市规划以定性规划、定型决策为主导的传统管理方式。
(3)技术应用实时化。城市规划信息化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前期空间控制、批后过程监督和结果精密考核等预防、监督和考核的环节上来,为彻底变革城市规划重设计、重审批、轻监督、轻问责的工作机制奠定技术基础。
(4)技术应用集成化。要把“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的成果进一步与规划行业现存的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工作流技术有机整合,共同构成城市规划信息化的新型技术和应用基础。
(5)基础数据共享化。“十一五”期间特别要推广和普及基础空间数据和主要专题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6)大力推进标准化。在构建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同时,重视和促进规划信息化标准化的基础研究与标准贯彻工作,清除信息和技术共享障碍,扩展信息化成果覆盖范围。总之,要努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规划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