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论以前,有必要对城市分类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任何一种分类都是根据对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点,把它们归并成若干组群,使每个组群内部保持高度的相似性,组群之间保持高度的差异性。这是研究事物个性与共性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分类方法一直为每一个地理分支学科所大量运用。
城市的特征性是多方面的,因此可以从许多角度对城市进行分类研究。
按照城市发生发展的不同历史因素,可以进行城市的发生学分类。例如有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城市分为6类:①某帝国主义国家独占的城市(哈尔滨、大连、青岛等);②某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下的城市(上海、天津、汉口等);③发生局部变化的封建传统城市(北京、济南、西安等);④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交通枢纽的建设而兴起的城市(唐山、南通、蚌埠等);⑤衰落中的传统手工业、商业和旧的交通要道上的城市(临清、淮阴等);⑥仍以封建农业经济为主的广大内地城镇(阜阳、寿县等)。①又有人把中国现在的设市城市按历史基础分为3种:1952年底以前有市建制的城市作为老城市;把中国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以来,从原来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称为有历史基础的新设城市;把原来没有多少历史基础,设市前不过是一个小镇、矿点或小村,甚至完全从一片荒原上平地而起的城市称为新城市。①这都属于对城市进行发生学的分类。
按城市的地形地貌条件,笔者曾在第四章里把中国城市分为10类。通过对各类城市与地形地貌条件的关系分析,可以发现城市形成发展对自然条件的强烈依赖作用以及城市分布的规律性,它们在用地、形态、职能和规模等方面都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按城市的二维形态分类,武进以城市伸展轴组合关系、用地聚散状况和平面几何形状,将中国城市的外部形态划分为集中型和群组型两大类。集中型城市又分为块状、带状、星状形态3种。群组型城市又分为双城、带状群组、和块状群组形态3种。不同的城市形态直接影响城市内部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便捷程度和社会、经济以至环境生态效果。②
城镇的行政等级分类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设有建制的市镇按行政级别可分4类:①直辖市,由国务院直接管辖,行政地位相当于省级,下设区和县;②地级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地区或自治州一级,可设区,绝大多数领导若干个县;③县级市,行政地位相当于县,下辖镇和乡,不设区;④建制镇,绝大多数是县辖镇,少数建制镇归区辖或市辖。若细分,内部还有一些差异(图38)。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指定14个城市为沿海开放城市,还定有14个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在某些方面享有特殊的政策。与同级别城市又略有不同。
城镇人口规模是城镇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各国按规模分类的人口标准差异悬殊。表36是苏联的分类标准。美国有两位学者曾提出过从最低等级到最高等级的居民点分类系统(表37),其表
36 苏联城市按人口规模的分类
表37 以人口为基础的居民点等级分类
中提出的大致人口也并不适于所有国家。尽管如此,世界上还是有几条人口规模界线已经作为惯例被联合国出版物使用。例如2万人作为区分城市和镇的界线,10万人以上城市作为大城市,联合国统计年鉴每年发表各国大城市清单。另外,100万人以上城市作为特大城市也比较普遍。
中国现行统计规定按市区非农业人口数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等级。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20~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为大城市;习惯上把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当作特大城市。这样的等级分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口多、已开发区人口密度大等具体国情。缺陷是分类比较粗,与国外的可比性太差,用市区非农业人口计算城市规模既不科学,也容易和市区总人口相混淆。
笔者认为,中国首先需要在不触动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建立反映城镇景观实体界线的新的统计标准。用城镇实体范围内的总人口来反映城镇规模。规模等级可按表38中的建议分类。它尽量
表38 对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分类的建议
保留了现有的规模界线,考虑到了目前和今后中国规模等级体系的状况。在相当长时期内,500万人以上的超级城市一般是国家级中心城市(上海、北京,以及香港),大区级中心城市一般是200~500万人规模级(天津、沈阳、哈尔滨、武汉、广州、西安、重庆)。省级中心城市大部分是100~200万人级,少数是50~100万人级。中等城市的下限标准放宽到10万人是为了缩小和世界标准的距离。今后设市标准可放宽到5万人。2~5万人将是一般县城的规模级,属于重点小城镇。2万人以下是一般小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的尺度。
还可以有其它的城市分类。
和以上各种城市分类相比,城市的职能分类更带有综合性、能更深刻地揭露城市的本质,因而也更重要。研究城市职能分类的高度地理学意义,也吸引了地理学家更多的注意力。
什么叫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它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经济基础理论已经表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为本地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即非基本活动部分;另一部分具有超越本地以外的区域意义,为外地服务,即基本活动部分。这两部分活动的发展常常互相交织在一起,但主动和主导的因素一般来说总是后者。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有人把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都归入城市职能范畴,这就势必削弱“城市职能”这一术语的特定内涵。譬如说,北京、上海有很发达的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它们的高等教育面向全国,本地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因此,高等教育是北京、上海重要的城市职能之一。而中小学教育在这里基本上属于自我服务部门,尽管中小学教育是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不能说是北京、上海的城市职能。如果把北京和上海分成许多小区,则中学(特别是高质量的中学)比较集中的小区(例如北京的海淀区)可能大量接收其它小区的学生,为外区服务,中学教育可能成为这个小区的职能之一,但它毕竟不是这个城市作为整体形象的特征。与大城市的情况不同,中小学教育却常常是小城镇的职能,因为它们要接纳周围若干乡以至邻县的孩子,学校所在地居民点的子弟反而常常不占优势。笔者认为,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指的是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这样理解较为严密。
严格地说,单一职能的城市是很少的。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总会有几方面的作用,不过有的职能影响的区域面广,有的则小;有的职能强度大,有的则弱;有的城市有1个或2个主导职能,有的则几个职能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按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这就是城市职能分类。
分类类别的多少与考虑城市各个职能的精细程度有关。类别过多,甚至一个城市一个类;或者类别太少,极端情况下把所有城市合成一个类,这都失去了分类的目的。类别控制在适当的数量,就必然要对城市职能加以概括,抓住主要的特征,而舍弃某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