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是一个在国际上长期争论的老题目。围绕着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这个老题目在80年代的中国又热烈争论起来。

恩格斯在英国工业化的时代这样说过:“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个地方来。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城市愈大,搬到这里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而且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也要预先从其它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①一般地说,城市是有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这一点首先要肯定。

城市经济学早就从理论上论证城市最佳规模的存在。巴顿在他的书中给出的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①就是一个例子。

图中AB是合并平均效益曲线,表示由于城市扩大规模而增加的平均每人的效益从开头迅速增长,后来上升趋势减弱,最后下降。MB是边际效益曲线,表示城市每一增加成员应有的效益。AC是城市平均生活费用曲线,它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而趋于上升,但在人口极少的情况下,开始可能有些下降。MC是边际费用曲线。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P2是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AB与AC之间的差最大,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然要增加。P3为城市化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达到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集中。P4处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

需要重视的是,理论模型中的曲线形状不是很确定的,所以P1、P2、P3、P4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当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相当数量,由于人口密度过高,效益下降时,人口会扩散,使人口密度下降,城市地域扩大,这时会产生新的效益、费用曲线,产生新的交点。①

迄今为止,城市的最佳规模应该多大,众说纷纭。现在没有,今后也许也不会有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通过对中国1984年295个城市的研究,笔者发现:①随着城市规模级的提高,中国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业职工平均的工业产出水平存在着逐级提高的总趋势。这种趋势反映在:各规模级城市的人均和职均产出的最低下限值基本上随规模级而提高;分布在平均效益值以上的城市的概率随城市规模级而逐级提高;不同规模级的人均产出和职均产出基本上逐级提高。但如果按较细的规模分级,有个别例外,因此,这只是一个总趋势。②城市的产出水平和城市规模之间并不是很紧密的关系,统计上是一种弱正相关。几乎各种形式的一元回归,相关系数和F检验值都比较低(表67)。如果把人均产出与城市规模的295个样本放到双对数

表67  中国城市人均产出、职均产出(Y)与城市规模

(X)的一元回归结果(1984年)

注册城市规划师

坐标纸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相当分散的散点图。虽然两者存在一种粗略的正相关关系,但离差很大。而且城市规模级越低,离差系数越大。职均产出与城市规模之间的相关程度更低。

以上两点结论对于正确理解城市的规模效益是缺一不可的。看不到第一点,就会否定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说确实比中小城市好。从而片面强调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看不到第二点,就会把大城市相对较好的效益优势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从而片面强调发展大城市,认为城市越大越好。这两种倾向都应避免。

既然城市的工业经济效益和城市规模之间只是一种弱相关关系,那么中国的城市工业经济效益在宏观上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这里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解析这个问题。对城市工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从两方面进行考察:①劳动力投入的产出效益,取城市工业职工人均工业净产值,简称职均净产值(Y1);②资金投入的产出效益,取城市百元工业资金实现的年利税,简称百元资金利税率(Y2)。

中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高低相差可达百余倍之巨,经过大量分析,选择了7个影响因素来解释这种差距:①城市规模(X1),反映城市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影响,用市区非农业人口表示;②工业投资强度(X2),反映工人技术装备水平的影响,以城市市区每个工业职工平均拥有的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表示;③交通条件指数(X3),反映城市对外交通手段及其便捷程度的影响,用反映公路、内河、铁路、海运条件的综合指数值表示;④离最近海港的远近(X4),体现从沿海到内地经济条件的梯度差异的影响,对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取不同权数,结合图论的方法,把实际距离折合成标准距离;⑤企业规模指数(X5),反映城市工业规模结构的影响,用城市大型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⑥工业结构指数(X6),反映各工业部门不同全员劳动生产率对城市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劳动生产率高的工业部门比重越大,城市的工业经济效益越好。用各工业部门全国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极差标准化以后的数值为权系数,把各城市市区的工业产值的部门结构折合成一个指数值;⑦工业专门化指数(X7),反映城市工业专门化程度的影响,用城市市区工业部门产值结构的罗伦兹曲线的不平衡指数表示。

多元线性回归的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和位序可以表征每个因素对城市经济效益的影响力大小。分析结果表明,对全国城市而言,影响我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业投资强度和工业结构。城市规模因素虽然是正相关,但对城市职均工业净产值的影响力排在第五位,对城市百元资金利税率的影响力排在第二位,进一步证实了城市规模与效益间弱正相关的结论。大型企业的比重在多种情况下表现为负相关,既出人意料,又不得不令人相信我国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亟待提高。离东部港口距离和交通条件指数反映了地理区位对城市经济效益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工业专业化程度对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发挥积极作用。

表68  中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多元回归的结果(1984年)

注册城市规划师

另外,这些解释变量对中国沿海、内地、边远三大地域和大、中、小不同城市规模级城市经济效益的影响力还有变化,有些变化反映在标准回归系数和位序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政策上的启示。①因离题较远,本书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