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
1.全国城市体系建设总要求
根据我国的政策和发展形势,对全国城市体系建设要努力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建设总方针和促使我国人口和经济均衡布局的城镇发展政策,并积极促使更好地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在当前,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加强沿海城市建设,以及在长江沿岸发展一批城市;根据今后国家的工业和交通建设,相应地在有关地区发展一批城市。
2.各省(自治区)根据国家城镇建设总方针,远景发展总体部署和本省(自治区)的具体发展规划,相应地规划城镇建设。
3.城市行政区(市辖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既要从全国或大区的城市体系着眼,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又要强调严格控制主城规模的一系列措施,适当分散主城的部分职能,在其周围逐步发展卫星城镇、其他工矿镇和专业城镇,并帮助周围地区发展为地方服务的中、小城镇(县城和县属镇)。
各大城市的总体规划,实际上都是对城市行政区城镇体系研究后编制的。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严重敏等以上海市为例对大城市郊区的城镇体系进行了地理学探讨,①目的主要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疏散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分析了市辖区内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以通勤月票使用范围区分近郊和远郊地带,分析了远、近卫星城镇的作用,以及县城、县属镇、工业点、乡镇和农场集镇等7类城镇的性质、职能作用和规模;提出了在金山卫一带建设“分上海”的建议,并对各类城镇的发展和吸收人口的容量进行了预测。
山东济宁市在未进行市域城镇体系研究之前,认为该市是“以能源交通开发为主,相应发展轻纺工业的河港城市”。通过市域城镇体系研究,认识到济宁市中心区地下压煤,下游又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区,不宜发展能源等重工业;邹县县城是全市、乃至鲁西南地区的煤炭基地;兖州是铁路枢纽。这3个主要城镇之间调整职能分工,济宁则侧重发展轻纺和机械工业,邹县以能源和重工业生产为主,兗州则为交通运输枢纽,三者共同组成“复合中心城市”,从而使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②
(二)城市经济区
城市经济区是一种超越市辖行政区、包括以当地经济活动为中心与中心城市有较紧密经济联系的地区。研究城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有助于了解中心城市的作用,揭示经济区的地域结构,确定城乡结合的生产力和城镇布局措施。
河北师范大学朱福林对石家庄城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研究作了初步尝试。他在确定石家庄市直接经济腹地范围的基础上,探明了城市经济影响强弱的圈层结构。分析了该区城镇体系形成的历史基础、特点,各城镇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根据以上分析再与本区经济(以华北经济区的范围来考虑)和城镇化发展趋向,预测了城镇体系结构和布局变化的可能性。①
美国的格里克曼教授(N.J.Glickman)通过研究日本的城市体系,提出“区域经济群”(Regional Economic Cluster)一说,实际上也是一种特定范围的“城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其成立条件是中心城市的白天人口超过夜间人口;75%的职工从事非农业或以非农业为主的职业;与同级中心城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例如20公里);还根据持月票通勤人数确定城镇之间的主从关系,例如每个镇、乡5%以上的职工持通勤月票往返中心城市等。②
(三)综合经济区
综合经济区是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划分的区域,它是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分工区域,包括区内所有的生产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40年代苏联的科洛索夫斯基建立的。在此基础上,为了城镇建设布局产生了“生产—居民点地域综合体理论”(组群式居民点体系理论),要求综合平衡地布置城镇体系。③综合经济区内的各个城乡居民点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组成相互依赖和最有效益的有机整体。每个经济区都有经济中心(综合性大城市或由一个城镇组群构成,例如以首都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经济区,由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城镇组成的南乌克兰经济区等等),它与区内其他中、小城镇的生产共同构成有专业化特点、又相对完整、能独立存在的生产体系。
(四)工矿地区
工矿地区是在采矿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镇,职能单一,城镇人口结构不协调,城镇布局分散,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这类城镇体系的建设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在城镇职能上应加强工业综合发展,并发展商业、科技、文化事业等,注意利用矿区周围的农、林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2)根据工矿业分布特点,确定城镇布局的空间结构:①集中组合型城市(如抚顺、阳泉)。为避免工业和人口过份集中,宜把与矿产关系不大的加工工业布置在城市外围,另建工业区,采取组团式布局;②一城多镇型城市(我国多数矿区城镇的布局型式)。由于大多数工人镇规模小,布局分散,城镇设施差,因此要在远离主城的工人村中建立规模较大、设施较全的地方中心镇,形成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镇—工人镇三级城镇体系;③多中心城镇(如淄博、六盘水)。宜通过论证选择主城,加强其建设,使之带动矿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①
(五)流域开发整治区
近年在吉林省松花江上游地区城镇体系布局研究中,编制了梅河口、烟筒山、桦甸、白山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构成了“跨区域、开放式的城镇体系布局方案”。
5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中的工业和城镇布局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流域开发整治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主要要处理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建造梯级水库,淹没了许多城乡聚落,需要调整城镇和人口布局;二是由于水库的建设,当地增加了可利用的丰富能源和水源,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调整经济结构与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这两方面的布局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六)县域
县域城镇体系当然也是一种行政区(基层行政区)的城镇体系,由于该区域的主要性质是农业地区,聚落体系是农村居民点体系,故列出单独说明。
县域城镇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县城建设,使它发挥好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的中心地职能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城的建设情况还较落后,因此,应加强在县城的集中建设。但在部分发达的地区,县城的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应顾及基层中心镇的发展,不宜过多地将资金集中在县城,以免影响全县广大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建制镇和县以下分片的基层中心镇,它们或受地形间隔而自成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心,或在两三种不同地形区之间,成为多种农业类型区之间的贸易中心,或者是一个地区的交通中心等等,建设这些城镇对广泛促进农业地区发展有更直接的作用。
乡镇是乡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在地。它们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最经常、全面、深入,是农村居民点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广大乡镇是发展农村工商业、吸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方。所以要促进乡镇发展,加强乡镇建设管理。
集市贸易活动是农业地区重要的商业贸易形式。在县城、建制镇、一些乡镇均有集市贸易场所。在农业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以下还有一些集镇。如前所述,随交通条件的改善,集镇分布正在起着重要变化。小集镇因吸引力差,其作用正在逐渐消失,而大集镇货物汇集,商品选择可能性大,买卖容易成交,所以其吸引力增强,这些城镇正在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引起城镇体系结构和布局的变化,这说明城镇体系研究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