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都市圈又称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形成于1970年代;该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和众多的小城镇;这一地区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 万;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创新的金融工具不仅满足了投资者进行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也使城市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都市圈,说明伦敦都市圈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始终如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伦敦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伦敦都市圈内,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其中尤以伦敦最为重要。伦敦既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总就业人口中约4/5在金融保险业中,比所有工业部门职工总和还要多。作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物馆,著名新闻机构集中于此,这一切都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伦敦发展尤为突出。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之一,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也是仅次于鹿特丹、纽约、横滨和新加坡的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伦敦都市圈的变革与规划

  1.早期规划阶段。

  1937年,英国政府成立“巴罗委员会”,1942年,委员会遵循“调查—分析—规划方案”的方法开始编制伦敦规划,1944年完成轮廓性规划报告,其后又陆续制订了伦敦市和伦敦郡规划。当时的规划方案是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建设4个同心圈:第一圈是城市内环,第二圈是郊区圈,第三圈是绿带环,第四圈是乡村外环。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路连接。1946年《新城法》通过后,掀起了新城建设运动,到1950年代末,在离伦敦市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被称为伦敦新城的卫星城。建设8个卫星城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恶化,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目标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自给自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新城千方百计引进工业,并注意避免工业部门单一化,为新城居民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在新城区,配有完善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需要。1960年代中期,大伦敦发展规划编制,该规划试图改变同心圆封闭布局模式,使城市沿着三条主要快速交通干线向外扩展,形成三条长廊地带,在长廊终端分别建设三座具有“反磁力吸引中心”作用的城市,以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解决伦敦及其周围地区经济、人口和城市的合理均衡发展问题。1970年代,英国政府调整了疏散大城市及建设卫星城的有关政策,1978年通过《内城法》,开始注重旧城改建和保护。

  2.现代规划。

  1992年,伦敦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了伦敦战略规划白皮书,突出体现了四点指导思想:第一,重视经济的重新振兴;第二,强化交通与开发方向的关联性;第三,重视构筑更有活力的都市结构;第四,重视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1994年该委员会又发表了新的伦敦战略规划建议书,其基本前提是强化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另外也明确指出伦敦大都市圈和东南部地方规划圈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战略。这次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重视经济的重新振兴;第二,提高生活质量;第三,提升面向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第四,为每个人提供均等发展机会。关于城市结构的组织和发展,在保持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该建议书强化了城市中心的重振,城市间网络的联系以及绿化带和河流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关于交通规划,该建议书以削减总的交通流量为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是促进交通方式的改变;有效利用能源;提高环境质量;对中心区交通进行管制,减少中心区的噪音;提倡发展公共交通等。在1994年规划中,强化伦敦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明确了伦敦都市圈和地方规划圈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战略。1997年,民间规划组织“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表了为大伦敦做的战略规划,该战略规划涵盖伦敦经济、社会、空间和环境的发展,目标旨在确定伦敦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规划提出了四重目标组成的指导思想,包括强大的经济、高水准的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所有人提供机遇。这次规划根据伦敦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伦敦中心区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对商务、商业、政府、文化活动最具有吸引力,应该平衡办公楼、商业、文化娱乐等各项活动与住宅之间的发展;在这一区域,要改善环境质量,建立安全的居住社区,增加低价住宅数量和提高公共交通能力。这次规划特别注重社区更新和公共交通安排,如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限制机动车,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使用。这次规划对环境给予了较高关注,除大气、水体、噪声等问题外,还包含了对一些重要空间要素的整治,如开放公园、广场绿带、泰晤士河、历史遗产等地的空间、街道和广场,改善交通方式和建设便捷的交通廊道。

  伦敦都市圈规划的启示

  伦敦都市圈由封闭到放射,最后形成圈域型都市圈,前后历经50年。从伦敦城市规划发展与形成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点启示:

  第一,工业革命最早起源于英国,民主政治是工业革命的催生剂,科学革命才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基本条件。科学革命不仅体现在科学体系、技术发明、哲学体系等方面,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正是这场金融革命为创新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使英国政府凭借着自身的可信性和承诺度,通过债务融资进行了基础建设和公共工程建设,在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涌现的时代,伦敦证券市场形成,各种金融创新不断出现,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不仅满足了投资者进行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资本需求,也使城市得以发展顺利。

  第二,伦敦的城市圈雏形最早形成于1800年,但“巴罗委员会”规划的4个同心圈为伦敦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规划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对控制伦敦市区的自发性蔓延、改善杂乱的城市环境起了较大的作用,对1940—1950年各国大城市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影响。经过1960年代的调整,直到1971年形成的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形都市圈,说明伦敦都市圈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始终如一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三,在伦敦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英国议会1944年通过的《绿带法》,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不仅推动了伦敦大都市圈的发展,也促进了伦敦——伯明翰大都市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