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就要在建筑设计中加入节能的设计,减少能源消耗,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助推发展。本文从目前建筑业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根据节能设计的优势来分析如何能让建筑业更好更环保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节能设计;民用建筑;应用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行业日益渐长,尤其是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如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部分,而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用建筑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因为建筑自身带有耗能大、易污染的特点,所以国家对建筑行业愈发重视,并且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建筑行业中的节能设计顺势诞生。为了将资源合理利用起来,避免浪费现象发生,建筑业在进行民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节能的措施运用,带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1节能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如今的建筑行业发展情况,其在民用建筑设计中还是遗留着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尤其是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没有落实到位,操作不稳定,缺少良好的政策支持[1]。在建筑设计中加入节能设计这一策略,要有相关的规定标准来执行,对于民用建筑设计的节能设计,国家只有制定规章制度来保障其正常运行,才能将节能设计的应用落到实处。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建筑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之处。相关的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对基本的理论知识都没有完全掌握,自身环保意识低,对于设计出来的节能效果发挥得不是很好,目前我国的民用建筑中节能设计的发展受到阻碍,难以大步往前走。

2民用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问题

2.1耗能大。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人们对自身居住的建筑质量和性能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建筑行业为了满足人们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进行建筑的时候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违反了环保节能的理念,对于能源的管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同时在我国如今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出现这种问题,会对能源使用带来不利结果,造成能源危机。所以,对于民用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改善能源浪费这一现象。

2.2建筑节能方式落后。因为社会的发展,带动着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也意识到能源短缺的问题。我国对于能源这一问题关注的比较晚,所以在节能技术方面所设计出来的方案水平不高,并且实施起来所得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相比于其他很多发达国家,我国在建筑方面的民用建筑中消耗较大的是供暖这一项,并且如今还没有理想的供暖效果,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无非就是技术不够先进,而且能源利用的不实际。比如在进行集中供暖时,主要的材料是煤炭,但是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有的还没被充分利用就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为了尽快改善这一现象,并且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改良节能的技术,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中引起的能源浪费。

2.3考虑自然因素。光照,设计者在进行建筑格局结构的设计时,要考虑到自然光照的情况,利用自然光照,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并且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室内环境。但是光照的方向以及大小都是影响室内建筑的因素,如果光照太过充足,室内的温度就会变高,这时候空调就会被使用起来,如此又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同时如果室内通风效果不好,也会影响到空调的频繁使用。设计者可以通过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资源和发电板进行节约能耗,还有雨水,建筑中可以加入雨水收集和处理的装置,这个样子就可以节省水资源,为居民的绿化或者冲洗厕所等方面带来便利,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促进民用建筑的节能路程。

3节能设计在民用建筑中坚持的原则

3.1合理选择地址。在进行民用建筑建设时,是要对所建设的场地进行选择的,并且在确定之后要全面分析场地周边的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会影响到施工的因素。如在选择地址时,可以优先考虑气候宜人、舒适的环境,这样的周边条件可以营造温馨的空间,冬暖夏凉,同时减少人们对空调的使用,也就是减少了能耗的浪费,促进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做到节能的初衷。

3.2建筑形状的设计。民用建筑建设时,要考虑全面,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建筑的形体选择上,设计要具有合理性,在进行民用建筑节能的基础上增加建筑的美感,并且适应周边复杂的环境[。当然,对于光照的问题,也是要引起重视的,上文所说,对于光照的照射要合理,但不能过量。

3.3本土化和外部环境相融合。本土化是指在设计民用建筑时,设计感要符合当地的人文风俗,这样可以让民用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更加融合。同时,在进行建筑的外部设计时,要先提前设计好布局,比如房子的南北朝向,光照的朝向,根据无法改变的外部因素来调整建筑的设计,创造更多的节能空间[5]。

4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实际需要

随着国家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于环境能源的问题愈发重视起来,如今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就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对于建筑行业来讲,负责建筑设计的人员在设计时要坚持环境节能的思想,并且将其加入到建筑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的节能方式,以绿色的发展目标为主,将节能的设计理念真正发挥到民用建筑设计中,改善周边的绿色环境。比如,我国的建筑施工中取暖的方式多是使用煤炭燃烧来进行,这样的方式不仅造成了煤炭的浪费,还会对空气产生不可挽救的污染,造成能源的巨大损耗[6]。现如今,大气污染已经成了人人皆知的大问题,需要每个人去面对这个后果,其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开始造成影响,对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所以,如今加强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已经势在必行,用有效的技能理念减少大气层的污染问题,同时对能源的使用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建筑推广中,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优点可以宣传出去,比如室内的光照舒适度,可以提升住户的舒适度。同时,建筑的节能设计能够有效地推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较为严重的能源问题,需要广大人们意识到能源短缺的严峻性,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抱有节能的理念。

5民用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应用

5.1改善建筑整体构架。依据民用建筑设计的角度,设计者要考虑到建筑外围的能源消耗,以及建筑外围是否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这关系着建筑整体的使用性能。近几年的建筑设计中,很多设计者将注意力放在了引入新型环保材料上,比如隔热材料、保温材料等,这种做法对于保障建筑构架有其合理性。但是因为地区差异,有些材料的保温性还有隔热性材质不一,所以要保持根据不同的地方来选择合理的使用材料,最大程度的优化建筑的整体结构。当然,在民用建设的节能设计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如果所处的地方比较冷,那么落地窗这个应用就可以减少使用,可以将落地窗替换成辐射低并且吸热性好的特殊玻璃。如果在进行墙体设计时,可以考虑温度的问题,在墙体夹层的地方填入复合型材料,材料优先选择吸水性能好的保温材料。

5.2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比于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使用具有循环使用的优点,比如说风能、太阳能还有潮汐能等,这些都是可再生资源。一般来说,现在运用比较多的是太阳能,比如提供热水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能。还有风能可以制造电力等等[7]。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同,其在目前的状况中,不属于紧缺的状态,因为这些是来自于自然界,随时可以使用。所以有效地利用新资源,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环境能源的紧缺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建筑所产生的环境污染。

5.3对水资源和冷暖资源进行节约。建筑水资源如今已经是稀缺的状态,有必要对此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水资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据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如今在具体的民用建筑设计中,有一些区域是专门进行回收污水的,这项系统可以将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妥善进行处理。有很多城市在水资源的配置运用方面都在进行改善措施,通过对收集来的污水处理,从基础上改善水体资源。民用建筑在设计时不仅要妥善为建筑配置所需的水资源,还要配备冷暖资源,保证建筑能够正常使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很多民用建筑物中安装的空调设备一直是保持开启的状态,这对能源的消耗带来很大的影响。而设计者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就要灵活对冷暖资源进行配置,加入科学创新的技术。比如说,如果建筑周边的温度适宜,那么就强制性将空调的制冷制热措施改成自然通风模式,减少大气污染的问题,同时室内的环境也不会聚集太多的热量。

5.4照明系统的控制。民用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照明系统,如果设计者能在照明系统装置上进行改进,也会对能源的节约带来影响[8]。比如,设计者可以使用新型的照明系统,对室内的亮度和可视范围加以控制。照明系统本身就具有独立的特点,其可以实时控制室内的照明。所以,使用的新型照明系统可以防止在空间大的建筑物中,突出照明系统的节能型。

6结语

民用建筑和人们的生活是直接挂钩的,建筑设计者将节能环保意识加入设计中,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并且对保护环境方面也有效果。在进行民用设计时,设计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改善优化,要意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将其在建筑建设中合理落实到位,对建筑施工和检查时也要仔细勘察,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节能性,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兴鹏.民用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有效应用分析[J].居舍,2018(11):78.

[2]王雪妍.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S1):74-75.

[3]廖文腾.民用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49):106.

[4]黄洪金.节能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有效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17(05):34,52.

[5]郭方俊.节能理念背景影响下的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J].居舍,2017(24):53-54.

[6]万玲青.对基于节能理念下的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几点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31):178-179.

[7]田大义,王明旭.节能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有效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06):22.

[8]张征.节能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有效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2):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