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节约资源、周围环境舒适宜人且与自然共生,这是通常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在建筑施工方、房地产商和材料制造商眼里,“绿色建筑”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最新的判定方式与以往有什么变化?
在一场以绿色为主题的讨论会上,不同行业的专家们亮出了各自观点。
朗诗集团副总裁、首席技术官谢远建说,绿色建筑首先不是最贵的。
在他看来,做绿色建筑,在技术设计上,只求对,不求贵。“比如,在全国保障房方面,也有绿色星级建筑,一个上海崇明项目的增量成本是每平方米几十元,但带来的舒适度增量价值是巨大的。绿色建筑的构造与设计也需要好的建筑师,这需要一定的培训。”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荣全认为,作为承包商,对成本较敏感,因为施工行业本来就是低利润,全行业平均利润率是2%~3%,如果有新技术上马,必然会带来成本上的变动。“绿色建筑普及后,除了材料、设备及技术成本增加外,人工费用和管理费用也会有较大变动。我们在致力于研究一些较新的施工工艺,来抵消其他成本的增加。”
谢远建也说,目前绿色建筑的价值观并不统一,甚至与之前的几十年发生了偏离。
“我们在速度上的追求,某种程度已超出了理性层面,包括房子建造的周期。什么样的建筑是绿色建筑?不仅要有好的能效管理,人与人之间较好的关系、人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工人需要培训,设计师和建筑师也需要培训,这都要花时间。”
马荣全也认为,从承包商角度看,绿色建筑存在着更多挑战。中国的施工技术水平从世界范围内看是不错的,全球500米以上的高楼大厦,中国数量世界第一,这说明我们的施工基础是有的。但按照舒适性、智能化、健康的绿色智能建筑的标准,也有难度。一是管理难度更高,既要求技术人员懂技术,还要让他们懂管理;
第二个难度在于,很多新技术的出现,必然要带来施工工艺的创新和改进,这些新技术可能之前我们没做过,对设计、施工来说也是第一次,尤其是对过程质量的控制;第三,绿色建筑产品对工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施工技术不落后,但施工管理和建筑水平还比较落后。需要从管理、施工技术和提高工人素质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在绿色建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未来有没有一种可能:减少工人的用量,使人的效用发挥到其他方面?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韩继红说,这或许可实现。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出现了3D打印的房子,但还谈不上替代现有建筑。
“我觉得在建筑界,提得更多的是建筑工业化,或者是建筑工业的现代化。在我们制定绿色建筑标准时,对绿色施工管理增加了很多内容,总体上,未来的建筑业要打破泥瓦匠的业态。未来,我们的房子可能在现场装配,所有的辅助及结构构件都由工厂制造、现场安装。在发达国家,这样的技术很成熟,像日美欧都有了。而在我国还面临很大挑战,一旦新的技术形成,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业构成及建造方式。我想,三到五年后,整个行业就会面临一场革命,而现在正处于转型期。”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则认为,今后节能建筑材料方面也会有更多突破。比如,使用零挥发的材料、使用降噪的新材料,或通过外墙保温系统创造更舒适的温度,用合成材料代替较贵的木板铺设空地或露台、使用混泥土添加剂来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但同时让大楼的强度和重量得以优化、在节能方面表现优异。
“有一些技术,也不一定是高技术,而是更适合家庭和办公环境所使用的普通技术,却能有最好的效率。”郑大庆说。
谢远建还表示,在节能建筑中可引入一些高科技含量的东西,如当家中甲醛突然超标,会有监控并报警;用智能控制系统,使得家庭灯光调节到最佳亮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