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结构计算软件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过度依赖“设计软件”的现象,阐述了结构设计不应是“规范+电算”观点。并对由此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现行广泛使用的“结构软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结构计算软件”仅是结构计算及设计的工具和“助手”,结构设计人员不能不完全依赖它并代替“思考”。
【关键词】规范+电算 ;薄弱层验算;薄板理论;厚板理论;有限元分析筏板边界不连续。
一、结构计算软件使用状况
随着结构设计软件发展,结构设计“演变”成“规范+电算”,并称为“规范和一体化计算机程序的操作工具”,结构设计应该是这么简单吗?工程设计中常用一句话来对待建筑师和业主,“这程序算不下来或程序通过了”。似乎结构设计完全由“程序”来决定的。
程序的免责声明:“用户必须注意,程序的准确或可靠性开发者未作直接或暗示担保,使用者必须了解程序的假定并独立的核查结果。”意思是:计算结果的对与错,有什么不足,能否用于工程设计,程序概不负责。还有的程序声明,“希望设计者再用其他程序核实一下。”程序对自己都不自信,设计者怎么还奉若神明呢?
设计者应了解程序编制原理,计算假定和模型,计算结果存在的问题。如某设计17层楼筏板基础,先前使用软件计算,设计的板厚1.6~1.8m,后经分析、研究,19层楼的筏板板厚1.4m就可以了。其原因是前者不了解有限元分析筏板边界不连续的缺点,盲目依赖程序造成工程浪费。
二、结构计算软件的问题
目前国内结构设计中广泛采用的计算机程序PKPM有很多不当甚至错误。
1、所谓整体计算(上部和基础一起)的模型是错误的。因为规范没有此要求,一般不须考虑。它为了能够计算,做了并不存在的计算假定,如假定地下室侧墙刚度无穷大,它假定无数洞口同上部窗口一致,这是违背客观实际的。地下室侧墙后填土,它做了种种假定来适应地震时产生的位移使其产生被动土压力,这个假定缺乏定量分析,脱离实际。与以前按结构原理的分析、计算背道而驰。试想想:计算假定错误,其结果能正确吗?他们乱编我们不能乱用啊!它声明“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参考”仅是借鉴而已,当成设计依据,出了问题那就是我们这些设计者的责任了。
2、框架结构“应”进行薄弱层验算的未编入程序,而“宜”进行薄弱层验算的却编入程序。程序应该告之设计者,怎样利用计算机“应”进行验算,因为国内已有理论公式。
3.剪力墙、端柱的计算简图并不都符合实际,并且规范上的“平截面假定”也未必合理,应告之设计者根据经验调整。
4.筏板计算边界不连续应告知设计者,避免给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设计者在计算中造成浪费。软件采用上世纪三十年代过时了的“薄板理论”来编制程序,以此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是不应当的。当今国内已有较为先进的“厚板理论”并且浙江大学等已编入了程序。后者比前者节省工程造价约20%~30%。因此结构软件程序编制是应该不断工程理论发展不断改进完善。
5.PKPM与天津大学的CRSC程序都能对异形柱结构进行计算,用前者计算的柱轴压比方柱小0.1,而后者计算的结果是0.25,前者虽然也采用了双偏压计算,但比后者小很多,这是偏于危险的!正确的选择程序不仅是对开发商负责,也是对工程负责!
6.薄壁型钢规程全部套用美国,而美国规范荷载、材料的分项系数却比我国大很多,如此计算结果偏小,尤其纵向刚度太差,如按PKPM等软件设计计算造成严重后果的工程实例不在少数。我国雪荷载规范虽然由3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但对以承受雪荷载为主的轻钢结构(如门式刚架)仍旧不配套,有经验的设计者应该认识这一点。2007年东北南部一场大雪造成70%轻钢结构厂房不同程度的倒塌、损坏,这和对轻钢结构规范和软件认识不足不无关系。另外开发商对设计产品质量识别能力不高,也算原因之一吧。
7.工程实践中被证明很好的计算方法没有编入程序。如楼板的计算程序编制依据“静力手册”,随着支座刚度不同的假设,将影响计算精度。而工程上常用的计算方法“等跨连续双向板弹性实用计算方法”却没有编入程序,说明编制者没有实践经验,很遗憾。
三、结论
结构计算软件开发和广泛的使用无疑极大提高了结构设计的效率,但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软件也是有局限性,存在缺陷的。软件终究是“工具”,不能“包打天下”,“电脑”代替不了“大脑”。结构设计人员还应加强理论学习,让软件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3] 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 国振喜
[4] 多高层建筑筏板基础的有限元分析 孙衍法 毕成 《中国建筑》2010年S1期
[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PKPM 系列建筑结构计算软件 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