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蒋丰,男,旅日社评作家,日本新华侨报总编,《人民日报》海外版之日文版主编。同时还是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电视台的评论员。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不仅台风一年要“光顾”10多次,有感地震,每年更是超过1500次。接踵而至的各种灾害,锻炼着日本人的灵敏神经。为了在晃悠悠的岛国土地上,让房子最大限度为民众提供庇护,日本政府绞尽了脑汁。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7.9级大地震,房屋倒塌12万间,死亡14万8000多人,损失惨重。史称“关东大地震”。而发生灾害时,倒塌的房子成了“夺命利器”。大地震后,日本痛定思痛,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
此外,为了预知地震,让民众提前撤离,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先后实施了8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然而,40年心血耗尽,地震预报最终被证明毫无希望。日本又回到了加强建筑安全性的老路上。
真正的大革新,发生在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之后。这次强震,对日本阪神经济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伤害,6500余人死亡,30万人无家可归。同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强制性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明确规定:建筑必须能抵抗7级以上的强震,不允许任何建筑成为“楼脆脆”。
1995年之后,日本新建筑,均严格按照标准修建,老建筑也按照评估体系加固。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房屋在地震中变得异常“坚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但被震毁的房屋,屈指可数。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报告显示,被毁的1.3万座房屋中,95%以上是被海啸摧毁的,因地震自身而坍塌的房屋,少之又少。
而且,地震过去一年多后,人们还能惊讶地看到,灾区的很多中高层建筑物,完好地屹立着,不少屋子,虽然被澎湃的海浪冲出很远,但没有散架,完好地漂泊在海面上。《纽约时报》称:“日本严格的建筑规范,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如果地震发生在其他人口密集的国家,或许已经有数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那么,这种“高强度抗震房”是如何炼成的呢?现在看来,日本有着“理念”、“技术”和“严格执行”三件“法宝”。
根据日本《建筑基准法》的规定,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抗震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抗震级别低于7级,工程就根本不需要向建筑管理部门申报。
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安全性,也被划分:“生命平安”、“财产安全”、“维持性能”三个方面。日本要求建筑物,在发生小地震时,既要保证生命财产的安全,又要维持建筑物可继续使用的功能。发生中型地震时,要维护生命与财产安全。而对于罕见的大地震,则只考虑保证生命平安。
有了好的理念,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日本建筑物的抗震方法,是让地震发生的破坏力,不直接作用于建筑,从而防止建筑物受损。详细来说,就是把搀杂多层铁板的积层橡胶和减振器组,作为抗震层,然后,把房屋建在抗震层上,从而提升其抗震功能。日本第一栋采用这种方法的建筑,于1983年问世,历史并不长,但因抗震功能杰出,很快在日本各地普及。
日本近年来,还研究出:地基设水槽、滑动体基础、弹簧地基、房缠“绷带”等多种新方法,让建筑物的抗震功能,不断提升。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建筑物抗震功能,会有所下降。正因为这样,日本还非常留意给建筑物做定期“体检”,不断提高和完善建筑物的抗震功能。
此外,为了保证抗震措施落到实处,对于偷奸耍滑的人,日本可不是罚罚款、叫停工程那么简单。当事人将面临牢狱之灾!2005年11月,日本一个耗资过百亿日元的高档小区“稻城大舞台”被政府列入“危楼”名单。根据调查,“稻城大舞台”虽然能抵御小地震,但碰到中等强度地震就会坍塌。这件事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开发商“姐齿秀次”,被判处5年徒刑。而且日本政府,还紧急对全国所有建筑实行抗震复查,此后半年内,全国没有一项新工程获准开工。整个建筑业,都为此受到连累,使其进一步加强了行业自律。
日本建筑物,对抗地震的“好身板”,就是这样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