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消能减震优化设计研究
关键词:粘弹性阻尼器,框架结构,优化设计
1前言
近20年来,随着粘弹性阻尼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使用,液体粘滞阻尼器无论从制造技术上,还是设置方式上,都有了很大进展。粘弹性阻尼器[1,2]是一种基本上与速度相关的被动消能减震装置,依靠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滞回耗能特性,增加结构的阻尼,耗散振动的能量,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从而达到消能减震目的。粘弹性阻尼器具有计算模型易于确定,耗能能力强,施工方便等优点。本文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并对不同控制方案的结果比较分析,确定最优化布置。
2粘弹性阻尼器计算模型
目前,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粘弹性阻尼器分析计算模型有:Kelvin模型、Maxwell模型、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模型、四参数模型等。SAP2000有限元软件是采用Maxwell模型,该模型假定粘弹性阻尼器等效成弹簧单元与耗能单元相串联。
3优化设计
某8度区一栋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场地类别为Ⅱ场地,层高3.0 m,总高度21.0 m,平面布置为x方向5跨,跨度均为6000mm,y方向3跨,跨度为6000mm,4000mm,6000mm。柱截面尺寸均为600mm×600mm,梁截面尺寸均为600mm×250mm,楼板厚度为120mm。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柱、板均采用C30;钢筋等级:主筋采用HRB335,箍筋采用HRB235。恒荷载:6KN/m2,活荷载:恒荷载:2.5KN/m2。梁、柱、板均为现浇,采用刚性楼板假定。选择EL Centro地震波,最大加速度为341.7 cm /s2,持续时间为30s,地震波峰值加速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罕遇地震作用时调整至400 cm /s2。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布置粘弹性阻尼器后,地震反映有了不同幅度的减小。三种方案,结构的最大顶点位移分别为148.2mm,106.5mm,56.6mm,减震率分别为28.1%和61.8%;顶部相对位移分别为1/308,1/557,1/1157,减震率分别为44.7%和73.4%;最大的层间相对位移分别为1/103,1/134,1/271减震率分别为23.1%和62.0%。通过以上比较得知方案三的减震效果比方案二好。
4总结
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框架结构设置粘弹性阻尼器耗能支撑后,阻尼器发挥了良好的消能减震作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使得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显著提高。设计布置粘弹性阻尼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阻尼器布置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布置在层间变形较大的位置,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作用;(2)阻尼器要尽量对称均匀布置,不要使结构发生较大的偏心作用力,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扭转效应。
参考文献
[1] 周云.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程文瀼, 隋杰英等.宿迁市大厦采用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设计与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0; 21(3):30-35.
[3]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