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避免重蹈过去城市开发功能单一,建筑分散无序的覆辙,很多城市在旧城改造或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开始强调中心区功能完整和建筑统一的原则。轨道交通枢纽规划中如何以车站为中心把车站周边用地连接起来,创造出以车站为中心的一体化城市,实现城市与轨道互动、协调发展的目的,已经成为当今枢纽规划的新趋势。大运新城是深圳市新一轮城市规划中近期重点发展的中心服务型片区,大运枢纽的建设,必将创造出以轨道交通枢纽为中心的一体化的城市新型中心区,这是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对辐射周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运枢纽为例,从空间业态分析、概念方案、装修设计理念等三方面研究了在进行枢纽初期设计时需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枢纽 空间业态 装修设计 

  1  枢纽地上空间业态分析 

  根据深圳市总体规划在大运枢纽区域打造“南部高效客厅”依托大运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成为总部商务集聚、产业层级高端、产城深度融合、环境宜居宜业具有国际形象的“东部中心”标杆区。连续立体的步行网络,创造高品质人性体验;立体开放绿化屋顶平台,创造与周边山体的视线通廊,提供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間;高端商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酒店、地标商务、商业、会议中心等。 

  通过用地性质的调整,打造城市综合交通枢纽+TOD城市开发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打造商业办公组团。 

  枢纽三个地块高强度开发最大合理的利用轨道交通带来的客流红利,给整个大运新城片区进行区域服务配套,并最终形成四大功能业态。 

  区域服务配套:提供商务办公空间,结合交通枢纽与商业,提供全面之生活配套片区。 

  艺文主题设施服务片区:公共设施包括电影院、展览馆、会展中心、文创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功能辐射整个片区,成为商务区的展示窗口。 

  生活设施共享社区:酒店公寓和高端住宅共享平台花园,服务配套设施互通,共享高端品质生活。 

  功能复合型摩天大楼等。 

  2  枢纽地上空间概念方案 

  枢纽方案引入TOD开发模式,集结片区资源,藉由交通建设机会,集约土地利用并最大化开发价值,建设多元化复合型产业示范基地。 

  大运枢纽的设计概念型造了一个城市森林般的空间,这里不只是服务周边人群,还吸引其他人才到这里工作、聚居、购物等,作为一个以创新及绿化的新发展CBD。 

  主要三大目标为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手法包括创造多层次的垂直绿化与新颖的城市空间、文化的延续与人文的展示、推动绿色与高效率的交通系统等。 

  枢纽核心部分主要以三号线雨棚、景观平台与交通核组合而成。透过景观平台与雨棚,无缝串联三号线以及地铁14、16号线的换乘流线等。 

  3  装修设计理念 

  装修设计系统化、创新化、自然化。地铁车站空间是地面环境空间的延伸、过渡与发展。本线路空间设计力求摆脱以往为对空间界面表皮“涂脂抹粉”式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建筑空间、建筑构件、综合管线、设施设备的合理整合,突出建筑空间本色设计,体现建筑、构件、设备的自然美。为达到以上设计目的,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空间造型充分利用建筑本体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营造简洁、纯粹的交通建筑室内空间。 

  (2)合理整合末端设备,进行开放式天花设计。为避免各种设备末端各自为政的安装方式,对有条件整合的设备末端进行综合设计安装减少空间中杂乱的吊杆、管线。 

  (3)遵循标准化、共性设计原则。对各车站空间中通用的设施、界面进行标准化、共性设计,以便于运营维护并体现线路的整体特征。 

  (4)应使用防火、防潮、耐磨、防撞、环保、具有一定装饰性、性价比合理的材料。包括搪瓷钢板、马赛克、铝合金材料、人造石、不锈钢、玻璃等。 

  (5)盲道路线设置原则。从设置垂直电梯的出入口通道和对角出入口通道及有过街通道功能的出入口通道引入盲道,在通道中引至残疾人卫生间、垂直电梯,进入站厅后以最近线路引导至靠近站厅垂直电梯的售票问讯亭,通过靠近售票问讯亭的双向闸机进付费区,到付费区内垂直电梯和就近的一部人行步梯,最后引导至站台两侧。站台盲道与垂直电梯和最近的楼梯设置的盲道相连通,紧贴黄色警戒线设置。 

  (6)墙面接口设计原则。公共区墙面上各系统、专业的设备箱体暗埋在装修材料所形成的离壁墙内。灯箱式广告、灯箱式导向标识镶嵌在装修材料所形成的离壁墙上,与装修面平齐。 

  导向标识、广告的关系设置原则:当导向标识与广告的设置有冲突的情况下,应以满足导向的功能为前提。 

  (7)天花接口设计原则。天花上预留足够的缝隙或露空满足各系统、专业的设备吊装及使用、维修。各设备末端尽量布置在天花的镂空面上。 

  (8)天花吊顶与各单位之间接口较多,为减少后期返工和保证天花吊顶完成后的统一性和美观性,应提前做好接口对接和预留,建议天花吊顶与柱面、墙面分离,一般间距80mm~150mm之间为宜,确定好位置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 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S]. 

  [2] GB 50157—2013.地铁设计防火标准[S]. 

  [3] GB 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 

  [4] CJJ 37—2016.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 

  [5] CJJ 15—2011.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