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当下建筑除了要在数量上满足社会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之外,还要在规模和质量上保证施工的效益和水平,要提高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此来促进后续的具体运行。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基本施工原料,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相应的施工也应当进行充分地改进与创新。本文以建筑工程为出发点,重点叙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点;技术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当下城市化建筑的施工也普遍呈现出规模化和集中化的特点,自身的工程总量和施工重量大大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和铺设也自然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由于自身规模较大,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各种问题,因此要着重把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改善。
1立足概念,展开叙述
所谓的大面积混凝土主要是指总体施工体积超过1m3的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的面积和体积都较大,因此这种结构也经常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当下各类建筑施工中,大面积混凝土又的的确确占有较大的施工比重。大面积混凝土结构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表面产生开裂或者是裂缝,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差别较大,进而导致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最终产生开裂现象。而混凝土表面的开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严格地运用相关技术来避免开裂现象的产生[1]。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混凝土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铺设面积较大,所以施工主体往往需要层层叠加更多的混凝土原材料,而这种叠加过程也会导致内外温度的差异较大,也会有产生裂缝的隐患。而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主体要想对混凝土进行后续的养护和维修,就必须要再一次分析混凝土内部的结构状况,这就给相关的勘察和检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主体在后续混凝土维修中并没有注重对其表面结构的保护,往往是将其长时间的暴露在外界环境下,没有采取相关的覆盖措施,这就给混凝土的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纵观施工,把握要点
根据上文中所叙述的当下大面积混凝土在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大致将其施工技术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列为以下几个方面:2.1筹备时期。大面积混凝土在正式进入施工之前,所需要经历的必要过程便是对原料的筹备和选用,这是打造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物质保障。由于建筑自身的工程量较大,规模较大,因此不同施工环节所需要搭建的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也存在区别。这也就意味着相关主体在进行原料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要根据不同施工环节的自身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原材料。与此同时,材料员在选购的过程中也要意识到混凝土配比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具有多样性,包括水泥和沙石等等,因此要保证每一类原材料的质量都能满足混凝土浇筑的具体需要。施工主体在原材料正式进场之前,要对原材料的基本信息进行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资质,原材料的质检合格报告,原材料的运输方式等等,要保证原材料后期的具体运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除此之外,施工主体在具体搅拌的过程中也要正确地把握各类材料的比例,要保证混凝土调和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主体应当严格按照混凝土搅拌的规范来进行,避免由于材料配比不当而造成的混凝土质量问题[2]。2.2精确配比。正如上文所说,大面积混凝土由于自身施工范围较广,因此相应的原料投入也自然较高,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由于粗心大意而导致的配比失误的现象。因此施工主体要认真地掌握不同原材料之间的客观性质,要在具体搅拌的过程中注重对材料的分辨,并以此作为顺序投放的基础。施工主体:①要保证水泥量和水量之间的平衡,水泥在和水之间发生反应的时候会产生热量,若是这些热量得不到及时的挥发与分散,就会加大混凝土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温差,进而提高开裂的风险。因此要注意把握水泥量和用水量之间的相对稳定,避免混凝土在后续施工中出现裂缝。而水泥量和用水量比例的确定,需要施工主体事先进行反复的试验和观察才可以得出结论。在试验的过程中,施工主体除了要观察水泥量和用水量的配比情况之外,还要监督混凝土性质的变化,要分析混凝土的性能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以此来作为提高配比科学性的依据。②要辅助必要的试剂,混凝土在浇筑完毕之后会经历凝结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热量散发的过程,为了避免混凝土内部结构产生萎缩,应当在其结构中注入相应的填充试剂,以此来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试剂添加量的多少,要按照混凝土凝结的状况来决定[3]。2.3划分环节。由于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量较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能一蹴而就,施工主体要按照阶段性发展的原则来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主体要严格按照混凝土浇筑的事先规划来进行作业,规划中要体现不同的混凝土浇筑区域,并且要体现对温度的把握与控制。同时在阶段性作业中要保证环节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不能间隔太久,避免不同区域混凝土性质的不稳定。除此之外,施工主体在浇筑的过程中要与振捣结合,两种作业方式要根据不同混凝土浇筑的厚度来决定,以700mm和400mm为分界点。施工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把握振捣的强度和频率,要避免由于操作不当而产生混凝土开裂现象。同时,施工主体也要注意,混凝土的环节性浇筑需要材料的持续性供给。因此施工单位要与混凝土供应商建立合作与沟通机制,要事先规划下一环节中混凝土的具体使用量,将下一阶段的投入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避免材料浪费或者是材料较少现象的产生[4]。2.4优化振捣。混凝土的振捣是保证其性质稳定的重要施工环节,主要是为了避免混凝土在硬化之后产生裂缝。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主体可以适当地减少水资源的投入量,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续混凝土硬化产生的裂缝。同时,施工主体要保证混凝土浇筑的饱满充实,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振捣作业。并且,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施工现场的混凝土,其自身的内部结构中含有较多的气孔。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正道来减少气孔。2.5加强维护。混凝土浇筑的完毕并不意味着整体施工的结束,要想真正地保证大面积混凝土在后续运行中减少事故的发生次数,就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维修和养护。施工主体应当在混凝土浇筑完毕的10h之后对其进行养护,并且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施工主体应当定期对混凝土的表面结构进行检查和分析,若是发现混凝土表面结构的水分含量较低,有产生开裂的风险,就应当及时对其进行水利方面的养护,其余的养护方法要视情况而定。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的技术把握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是保证混凝土质量和水准的应有之策,也是促进现代化大规模建筑发展的必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主体要意识到自身作用的重要性,要对混凝土浇筑的设备和器械进行创新和改造。施工主体要与其他建筑部门之间做好配合,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大面积混凝土浇筑规范来进行作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混凝土浇铸技术的提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持之以恒,不能急躁冒进。